金秋十月,稻谷飘香。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探访了盛产水稻的济南市章丘区明水街道,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收割声,站在田垄上放眼望去,金黄色、沉甸甸的水稻穗随风摇曳,村民忙碌其中,又是一年好收成。
清香扑鼻的水稻是明水一大特色,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明水街道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质效、促振兴。2021年,明水街道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30万元以上,村民生活愈加富裕,乡村魅力日益彰显。
◎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崔艳红 金立红
◎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周里
高空俯瞰西营村 又是一年好收成
又是一年好收成
深秋时节,在明水街道,到处可见丰收场景,在西营村的南部,就有着大片的稻田。伴随着“轰隆隆”的收割机声,西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鸿波不由地提高了嗓音:“现在我们收割的品种是‘津稻919’,来自天津水稻研究所。”李鸿波介绍,目前西营村中有2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水稻,每亩地产量能达到一千多斤,平均每斤能卖到10-15元的价格,“我们引进了新的水稻品种,接下来计划继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明水香稻产于明水百脉泉水的泉头一带,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由于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菌肥,不使用尿素,是纯天然绿色食品,经改良,品种也由原来的大红芒、小红芒,发展到现在的大红芒、小红芒、白芒、明水香糯还有血糯和绿糯等稀有品种。
明水多甘泉,泉水常年喷涌,众泉之中,百脉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元代《齐乘》称:“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现明水香稻产区位于明水百脉泉的泉头以北,李家亭以南,绣江路两侧的狭长地带,涉及明水街道办事处的廉坡、砚池、湛汪、浅井、吕家、西营六个村居。清爽甘洌的泉水,优良的水质,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明水香稻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必要条件。
据悉,自2021年以来,明水街道将实施“稻荷飘香区”建设列入民生实事之一,与省供销社、区文旅集团对接合作,在济青路以北、西营路以南、绣江路以西、明樊路以东1000余亩地块,实施稻荷飘香区规模化建设,做好明水香米、明水白莲藕两个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的保护性种植与开发,再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愿景。在稻荷飘香区的稻田里,闻缕缕稻花香;在香喷喷的白米饭中,感受阔别已久的乡愁味道……
后营村
“土里刨金”的新出路
2020年5月,明水街道的村庄规模经过一番优化调整后,47个村居优化调整为39个,城市社区12个,辖区总人口14万,其中农村人口5.9万,种植用地约1.5万亩。39个行政村居类型多样,既有城中村,也有城郊村、园区村,还有赭山以北的纯农业村。
章丘唯独不缺的是历史,龙山文化更是章丘人引以为傲的文化源头。而赭山也因为其奇特和“有故事”,成了章丘人津津乐道的“名山”。但这些年来,赭山周边的农业村却因为区位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发展受限。
西营村,是当地有名的历史古村,在明水城区以北3公里,村西紧邻赭山大道,玉带河,村东连靠234省道和章丘母亲河——绣江河,山依水,水靠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就是在这样优良的位置和条件下,村南两河之间一片300余亩的湿地,由于地量分割,造成无法机械收种,群众收益不乐观,遇到旱年,湿地变成旱地,造成“稻怕旱黍怕涝”,致使很多群众都种上树,或者变成荒地无人看管。
看到这种状况,李鸿波焦急万分,经对相关村民进行走访、了解、酝酿、协商,涉及村内360多户的湿地做到了意见统一,全部进行土地流转,并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后的土地用机械进行大面积整合、整平,修路打井,建管道,形成正常天气用河水灌溉,旱季用井水催苗,大片种植“明水香稻”300多亩,旱涝都保证了稻田丰收。稻田流转后,每年稻子收割脱粒,李鸿波首先将碾出的最好香米每人10斤分给西营村270多名70岁以上老人,弱势群体和残疾人,7年来分送香米价值达18万余元。
今年以来,西营村又把“退林还耕”作为发展的新契机,共流转土地近400亩,由村集体经营,村干部包片负责,种植明水香稻和小麦玉米,预计可实现新增收益30万余元;计划利用闲置村集体建设用地,新建文化大礼堂4000平方米,承接乡村游、休闲游、近郊游、亲子游、农业观光游等综合服务,预计年新增收益60余万元。
而绣源村作为明水街道经济最薄弱的自然村(优调村),今年借势美丽乡村先行区建设,将绣源路西侧16户已建设30余年的破旧租地自建户拆除,并办理村集体公益新建设用地手续,按照规划现正建设乡村振兴基地1500余平方米,用于农村电商、超市、药店、乡村驿站等功能,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余万元。
古城脚下产业兴
近几年来,明水街道党工委始终把如何突破农村发展的瓶颈,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逐渐探索走出了一些“新”路,实现了集体经济和农民的“双增收”。
明水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徐加利主要负责农业、农村工作,谈起近年来各村居的发展,他了如指掌。
据了解,作为“城中村”的西石河村经过20多年的积累,拥有城东市场、石河商业街、山泉路商业街、铁道北路商业街等产业项目,集体经营性固定资产过亿元。2018年以来,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土地、劳务、置业、旅游四大股份合作社,2021年实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迈过千万元大关,村民每年分红500余万元。
而作为“近郊村”的吕家村大力深化“三变”改革,吸收村民入股,使土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21年,共筹措资金1100万元,流转土地120亩,建起两处钢结构日温室精品种植园,建筑大棚面积52000平方米,主要用于种植各类反季节精品蔬菜瓜果、羊肚菌等,现投入运营后每年生产销售新鲜果蔬1.5万吨、羊肚菌5万余斤,产业经营总收入可达到2000万元以上,每年村集体增收190万元,打造起种植、旅游、采摘、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今年吕家村借势济南市美丽乡村先行区“绣江风韵、东城画廊”建设,依托绣江河和 “小江南”,沿小江南路整合现有资源引进新业态,打造“婚庆产业基地”,增加了村民就业,为村集体年增收70余万元,2022年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千万元。
而同样身为明水街道近郊村的王东、王中、王西村则借势2021年齐鲁样板村建设,经过一年的发展集体经济取得了飞跃。一是建设过程中流转王东、王西村50亩土地,与寿光田立方农业公司合作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同时由田立方公司承租运营,村集体每年按照投资额的9%收益,年增收52万余元。二是拆除并收回散落在民间的各类土地和资产,先后引进祥升集团、正阳集团、农事汇、山东济融建设有限公司等总部经济,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三是拆除王西养殖区30亩、王中养殖区15亩,已办理土地规划等手续,计划引进大型仓储物流企业和产学研基地,目前已签订投资意向, 预计增加200余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周边产业链延伸和发展。
农村变景区、产业变景观、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农户变农家乐……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村居的村民们正走出一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建设生态强村富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