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实习生 刘璇 梁琪
临清是历史文化名城,悠久深厚的古运河文化孕育了众多璀璨的非遗项目,临清驾鼓便是其一。作为彼时临清庙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清驾鼓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纯打击乐合奏形式,具有独特的运河文化风采。
临清驾鼓
临清驾鼓历史悠久,其诞生年代可追溯至东汉末期。在战场上,人们通过击鼓的方式为将领助阵扬威,鼓声阵阵之中,战斗的气势亦随之高涨。据传,驾鼓原名助阵鼓,又名羯鼓,临清驾鼓原是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羯族的一种娱乐工具。由于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兴盛,临清地处运河之岸,水陆交通方便,羯鼓由此传入临清,并由临清当地人传承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驾鼓。驾鼓文化代代相传,至宋、清等朝依然保留着这种习俗。20世纪初期,临清正式成立驾鼓会,深受本地民众喜爱。
唐代南卓《羯鼓录》一书中,对羯鼓的乐器形制、演奏特点曾做详细记载,“击用两杖,其声焦杀鸣烈,尤宜促曲急破,作战杖连碎之声,又宜高楼晚景,明月清风,破空透远,特异众乐。”
临清驾鼓的演奏乐器包括鼓、点锣和筛锣,是一种纯打击乐合奏的艺术形式。它的鼓点丰富多变、声音洪亮威武、气势磅礴雄伟,被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社火表演和大型比赛中。每年农历三月最后一天到四月底,会举办临清庙会。庙会期间,各种内容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一一上演,临清驾鼓就是其中较为盛行的一种大型表演活动。每逢表演开始,其优美有力的鼓点以及异彩纷呈的表演技艺便吸引诸多百姓围观,人们在眼花缭乱之间纷纷拍手称绝。
在表演形式上,临清驾鼓特有的“圆场”和“行街”表演形式,给人以视觉审美上的愉悦感。行街时,点锣领头在前,起指挥作用,鼓成两排纵队,大锣由两人抬着,一人敲击,边走边演奏。鼓点变换,要看前面点锣的指挥。当鼓队行至十字街口或广场时,鼓队围成一个圆圈,筛锣居中,点锣面对筛锣,立于圈内一侧进行演奏。临清驾鼓的演奏乐队一般为两队列,根据条件可以分为大、小两种,即有整队和半队之分。整队也就是大队,一般由二十四面鼓、八面点锣和两面筛锣组成;而半队,即小队,则是由八至十二面鼓,二至四面点锣和一面筛锣组成。在实际演出中,各种乐器的数量和比例要根据队伍的人员多少及队形变化需要而定。由于临清驾鼓的鼓点较为丰富多变,所以不管是整队还是半队,其声音都具有雄浑、威武的特点,因而,临清驾鼓会又有“威武会”之称。
临清驾鼓曲目可考的有《点鼓》《老排鼓》《小排鼓》《二十八宿》《长鼓》《滚鼓》《三翻带滚鼓》《三气周瑜》《二十四孝》九首。
如今,聊城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大力弘扬推广民俗文化,使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传承至今并且得以发扬光大。临清驾鼓也入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名录,它以磅礴的气势以及震撼的旋律,为临清古运河文化乃至聊城历史文化增添了一笔别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