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简称为“黄河保护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将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继《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后,第二部流域法律,其重大意义不言自明。“黄河保护法”除目录以外,共出现“文化”57次,“旅游”14次,明确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对文旅产业特别是黄河流域文旅产业的意义重大。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河海交汇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山东努力走在前,正逐步绘就一幅人水和谐、保护发展同频共振的幸福河画卷。而黄河保护法背景下,山东文旅产业发展的机遇何在?
◎山东省文旅产业创新研究院 邓家钰
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河海交汇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山东努力走在前 记者 周里 摄
一、针对性与系统性安排:高度重视对黄河的文化传承
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长瑞在山东沿黄各市的调研过程中发现,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条条框框的局限,有些方面职责划分需要进一步理顺。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办法,多是出自不同的部门和地区,出发点和针对性也不尽相同,各种法律法规之间需要协调的余地较大,个别地方部门各自为政,呈现出“多而散”的特点,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有待提高。而黄河保护法从顶层进行组织协调,理清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归属和职责边界,作出了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增强黄河流域保护和治理的权威性、衔接性、综合性、协同性,对流域上下游、干支流、行业间等各方整体性保护和治理作出了统筹性调度,有利于在统一协调下快速高效地开展工作。
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山东省文旅产业创新研究院智库专家王德刚表示,国家对于黄河保护,由起初的政策性保护推动上升到国家立法这一最高层面,这是在手段措施上的一大提高,是国家对黄河保护以及黄河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导向的具体表现。
王德刚认为,黄河保护法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强调了全面保护,既包括了对资源生态、水生态的保护,也包括了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在人类发展进入文明社会的几千年时间里,整个黄河两岸流域的人文生产生活密度高、强度大,从而造成人和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大,在这个历史阶段,我国出台这部法律,强调对黄河的全面保护,本身体现出社会发展的进步。”同时,黄河保护法明确了保护的内容、范围、原则和要求等方面,让人们能够在进行生产发展和人文活动时有法可依。
二、保护与开发议题考虑:黄河保护法中的文旅“文章”
在黄河保护法中,除目录以外,共出现“文化”关键词57次,“旅游”关键词14次,明确要求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旅游带,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系统地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目标、体系、内容、措施、路径以及领导机构、责任主体等进行规范和指明方向。“在文旅方面,此次立法既考虑到了黄河生态保护,又考虑到了沿黄的经济产业发展,两者兼顾。”董长瑞说道。
(一)弥补了一项空白
王德刚提到,在文旅方面,黄河保护法首先重点强调了对黄河文化全面的挖掘整理和系统的研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人们临河而居,依河而生。从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到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虽然距离几千公里,其文物器型式样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几千年前人们已经沿着河谷来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这期间人们在不断地探索黄河文化,但是黄河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和类型至今为止仍然没有全面系统的研究。黄河保护法提出的“全面保护挖掘、系统整理研究黄河文化”,恰好弥补了这片空白,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对内认同、对外识别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只有研究透了黄河文化,才能够去实现保护和传承。
(二)助力文旅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黄河保护法很明确地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是高质量发展,第二是通过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方式形成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在文旅产业发展的角度,王德刚说,黄河保护法第九十八条明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农业、水利、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深度融合”,体现出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都不能线性地发展,而是整个黄河经济带的各个产业高度融合,从而形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业态。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王德刚分析,现下的数字时代,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应用滞后,即无法把现有的成熟的先进技术更好地运用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而不是去创造数字技术。所以此次黄河保护法,对于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开发和服务的质量、增加产品业态的多样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山东文旅机遇:叫响全国的黄河旅游文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山东积极响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山东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多年来,山东坚持保护为重,先后颁布《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拟定《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草案)》,重点对黄河三角洲植被保护、公益林建设、陆生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保护、栖息地保护、外来物种防控等作出了详细规范,通过恢复水系联通、加大生态补水,着力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提高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
从黄河入海口出发,逆流而上,一直到九寨沟,王德刚对黄河的大部分区段进行过专项考察。山东对于黄河的保护与发展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无论是黄河流域9个市的文旅产业发展与黄河保护之间的处理,还是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建设,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沿线带状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及传统资源的开发和新业态产品的开发都形成了规模。
董长瑞讲道,山东各地方设立了多个部门落实黄河保护相关工作,包括平阴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副县级的黄河生态产业发展中心,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垦利建设驻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检察工作站等,这些工作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二)专家建议:将黄河文化和生态紧密结合,打造特色文旅产品
对于深度挖掘黄河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并且将其开发成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旅产品方面,王德刚、董长瑞两位专家都提到,山东还有一些不足。
山东拥有丰富的具有黄河载体的旅游景点,例如通过资源转化建成的滨州黄河水利风景区、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孙子文化公园、魏集古城等;以及新业态方面的欧乐堡。但是也呈现出同质化较严重的问题,鲜有主题非常明确、具有真正黄河文化的标志和符号意义、体验型或者仪式型的文旅产品,没有形成拳头产品。
两位专家建议,下一步,山东应着重推进黄河文化主题的活动和产品,立足黄河标杆,将黄河文化和生态紧密结合,做到真正地开发、诠释黄河文化,形成能够叫响全国的黄河旅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