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有一种伤害,叫网络暴力。近日,有媒体报道了曾经轰动一时的“广州血衣案”背后,当事者竟只花了760元钱,就炒热和掀起了这场网暴“海啸”。而在一起又一起的网暴事件中,不时能看到网络水军的身影,以及活跃的黑色产业链条。网络并非暴力横行之地,对于网暴,国家重拳出击,中央网信办日前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旨在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通过亮红牌、划红线的方式治理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空间,让“按键伤人”不敢再肆无忌惮。
一次网暴760元
近日,媒体报道了760元推动的一次网暴,其中购买了标价500元的10万微博“僵尸粉”、160元的2万点赞数和100元的1万转发数,编造女儿被班主任“体罚吐血”的耸人听闻情节,并附上用化妆品兑水染的“血衣”照片,结果爬到当日热搜第一,话题阅读量近6亿。这起发生在2020年5月、由760元引发的“血衣案”网暴事件,买数据的和刷数据的人都因寻衅滋事罪获刑。
诸如此类网暴典型案例并不少,2020年7月,杭州吴女士在楼下取快递时,被便利店店主偷拍照片和视频,偷拍者在微信群聊里编造了“少妇出轨快递小哥”的聊天内容,这些内容很快被转发到了多个社交平台,引发多个平台的网民发表侮辱性评论。
有分析指出,760元钱竟然就能迅速形成网络舆情,清晰呈现出了网络暴力的可怕。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随着智能手机所携带的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10.51亿人。海量的平台为超过10亿互联网用户提供着各种细分方向的内容。互联网平台的迅速发展,也为网暴信息的跨平台传播提供了基础。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团队在2022年7月发布的《网络暴力现象治理报告》指出,网络暴力容易在不同平台间相互跳转,网络暴力信息在不同平台之间的跳转,已经成为网暴事件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利用信息飞速传播形成舆情的幕后黑手,也就是网络水军,“网络水军”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早在玩网络论坛的年代,发帖回帖对某些人来说就是一项工作,不带任何个人的理性思考和感情色彩,成为明码标价的幕后经济交易。据报道,一些互联网黑灰产业链以“信息咨询公司”之类名义存在,依托社交群组等招募人员、分发任务,控制着大批量注册的“僵尸号”和“真人号”,涵盖市面上几乎所有平台。通过刷单、刷粉丝、刷点赞、刷转发等各种刷数据行为牟利,导致网络信息的虚假和失衡,误导互联网受众,也破坏了正常商业秩序,干扰执法体系。
合力整治“按键”
借助互联网的隐匿性,网络上的言行经常缺乏责任感,夸大甚至无中生有的乱象频现,很容易伤人于“无形”。而公众面对片面的信息,则很容易被“带节奏”,一拥而上的口诛笔伐,看似“公平正义”,实则是情绪的宣泄、偏见的狂欢。长此以往,网络空间就会沦为“打打杀杀”的角斗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整治网络暴力刻不容缓。其实中国立法对于网络暴力的规制力度在不断增强,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这份“两高”司法解释出台后,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清网”专项行动,有效震慑了网络暴力的“幕后推手”。而随着立法的完善,越来越多网暴受害者开始寻求司法的救济。2020年的“女子取快递被造谣案”,在检察院介入下,诽谤的刑事自诉转为公诉,造谣者承受了刑罚;同年的“广州血衣案”网暴事件,买数据的和刷数据的人都因寻衅滋事罪获刑。
此外,国家还在多个角度对网络暴力打出重拳。中央网信办日前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着力治理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空间。有分析称,此次《通知》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强化了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责的治理逻辑。在预防环节上,提出“明确细化涉网暴内容标准”“构建网暴技术识别模型”“建立涉网暴舆情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发现网暴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在监管过程中,要求“设置一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通道”“加强评论环节管理”“加强重点话题群组和板块管理”,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强化对受害人的保护。在处置处罚上,明确“依法从严”的导向,对网暴相关账号分类处置,对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坚决打击,对失职失责网络平台严肃问责。打好这套“组合拳”,有望遏止网暴行为,扭转蔓延态势。
清除滋生土壤
有分析指出,中央网信办印发的《通知》为网站平台规定了较为细化的治理网暴的措施,指导性较强。不过对网络暴力的描述性定义,《通知》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分析称,这并不妨碍平台和用户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因为网络暴力在网络空间太普遍了,每个人都几乎经历过,《通知》对实施网络暴力方式的列举,有助于平台和用户更准确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把握。
有业内人士指出,网暴与“非网暴”在很多时候难以区分,这对平台来说是监测和排查网暴的一大困难。由于缺乏认定标准,行业内的多个网站平台在监测网络暴力时,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做。目前,各个平台几乎都根据中央网信办的指导意见和平台特征,总结了一套对网暴内容和行为的判定体系。有专家就建议,国家网信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可以制定一些细则,规定网络平台在处理相关侵权信息时的处理标准、处理流程等事项。
此外,自中央网信办开展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后,多个平台都在举报类型中添加了“网络暴力”的选项。另外,平台几乎都增加了“一键取证”的功能,方便用户快速搜集证据进行投诉。但也有分析指出,举报不能被滥用,如果举报方三番五次进行恶意投诉,而被举报方不存在问题,可以采取降低举报方信用评级等相应措施。也有专家建议,平台应当鼓励当事人及时回应,并为当事人回应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