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智库周刊】城市老建筑从"旧时光"到"潮流地"

2022-11-20 08:02:2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老建筑,它们历经沧桑留存至今,从“从前车马慢”的旧时光,到现在与新时代紧密结合的潮流地,已然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人们领略城市文化的一扇窗口。

◎山东省文旅产业创新研究院 刘亚薇

政府助力老建筑“活化”

老建筑的“活化”,离不开政府的助力。早在2020年3月,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已将老建筑活化利用写入《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并开始施行,同时加大老建筑的保护利用,从体系构建、更新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弘扬等方面深入推进,编制《山东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将老建筑作为传承体系保护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老建筑的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全面介绍老建筑的历史价值;坚持以用促保,为文化旅游、传统手工业和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

如何让老建筑焕发出时代的新光彩,山东各市也已做出成功示范。2022年济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泉城文化保护传承,加强革命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站在高起点上打造“文化济南”,讲好新时代“济南故事”。去年,济南市公布了82处建筑为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其建筑年代从明代永乐年间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跨越570余年。今年,公布的第三批历史建筑中有56处率先公布了保护图则,作为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和后续修缮利用的法定依据,明确了保护修缮要求、提出了活化利用建议。为实现老城区“文化+旅游”转型升级,青岛市颁发《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一批老建筑分年度按计划逐步展开修缮再利用。与此同时,市南区出台了《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政策实施细则》,对依托老建筑引进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的文旅项目给予扶持。

老建筑融合新场景

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对老建筑进行空间再造和功能转换,使之融合新业态,满足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兼具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助于实现城市环境与功能品质的综合提升。那么,老建筑古老的沉重感该如何作为吸引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以济南为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老城区拥有众多历史建筑。济南近年把延续传承历史文脉作为重要责任,下大力气抓好老建筑的修复保护工作,以利用促进保护,积极培育新业态,将现代生活的要求融入老建筑的开发利用中,改变了以往只是简单复原的模式。

历史上的济南经三路老商埠街区商贾云集、经济繁荣,遗留了相当规模的连片旧屋,同时也保存下来许多文物保护建筑、历史建筑。沿着经三路由东向西,街区里坐落着小广寒电影院、张采丞故居、皇宫照相馆等十几座老建筑。如今的老商埠,已然成为济南热门网红打卡地。2022年元宵节,三万余枝玫瑰仿生花组成的“玫瑰瀑布”从张采丞故居的屋檐和墙壁蔓延而出,瞬间吸引了众多年轻游客前往打卡。张采丞故居属于区级文物,是一座中西合璧、有百年历史的二层石楼,小瓦花脊的屋顶上开着西式老虎窗,故居承载着一代民族实业家的奋斗史。据介绍,在对该建筑修缮过程中,施工方只在原址上进行加固修缮,以力求最大化保护老建筑,使故居风貌重现。5月,憨态可掬的“草莓熊”爬上了百年建筑宝隆楼,靓丽的颜色在欧式建筑外墙上格外亮眼。这个创意场景的打造,也让年轻的文化与历史的底蕴有了一个美妙结合。

让老建筑“活”起来,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老建筑的故事丰满起来。前段时间,老商埠举办了济南首个园区沉浸式民国年代戏剧活动,现场观众跟随剧中NPC来到不同地点,演绎不同故事。十几栋复古又新潮的建筑传承了济南老商埠的历史风貌,蕴含着济南的城市基因和人文民俗,老建筑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一起,新与旧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据统计,网红效应提升了街区流量,尤其是年轻群体较之前上涨40%左右;网红氛围的打造也吸引了更多年轻品牌入驻,酒吧和咖啡店数量较之前提升30%,由此也催生了老商埠“日咖夜酒”的新业态。7月初,老商埠街区13家咖酒商户共同成立了“日咖夜酒”联盟,主要客户群体瞄准18-30岁年轻人,通过开展不同的活动,激发年轻人对城市的记忆。

青岛三江里片区通过线下、线上一系列活动的举办,构建起“老建筑+新消费”的业态场景。银鱼巷将老房子改造利用,新和旧在此碰撞,让老街成为活力四射的潮流地。中山路百盛大厦上演裸眼3D秀,吸引了大批市民到此拍照打卡,几年前几乎淡出群众视线的百盛大厦俨然成为青岛新地标。无论是老建筑投影秀还是上街里啤酒节,都可以看到AR、MR等新兴数字技术的运用,以可视化的数字技术为老建筑赋能,使老建筑更具时尚感。老建筑融合新业态的系列举措也为中山路片区带来巨大流量,仅上街里啤酒节期间,就累计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

让记忆“可阅读”“带的走”

“活化”老建筑,不仅要延续其生命,更重要的是要赋予其新的生命机能,延续未来。去年9月,山东邮务管理局旧址(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市分公司)、经三路77号德式别墅旧址(山东省邮电博物馆)、小广寒电影院旧址(济南市小广寒电影博物馆)、原山东民生银行旧址(有师书院)、张采丞故居、北洋大戏院、皇宫照相馆等12家文物建筑产权使用单位、博物馆被济南市中区文旅局颁发授予“市中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牌匾。基地分为商埠区老建筑基地和文化、旅游、科技和非遗基地两大类。以商埠区老建筑基地为例,课程内容结合老建筑自身特色,面向青少年群体陆续开展“小小放映员/小小美食家”“小小京剧表演艺术家/小小茶艺师”“小小曲艺家”“小小实业家”等活动。

青岛中山路城市记忆馆也在今年国庆前夕正式开馆。据悉,中山路城市记忆馆是在青岛市工商联(总商会)旧址上修建而成,建筑始建于1906年,青岛市总工会会址曾设在此地。修复后的中山路城市记忆馆,秉承“记忆可阅读,历史可记忆”的宗旨,以全景式、多脉络的方式为市民游客展现中山路引领青岛商潮、汇聚金融巨头的壮阔历史。

此外,对老建筑的开发、利用,除了围绕场景提升,也可围绕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元素设计开发衍生品。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选取建筑外部结构立面和内部装饰陈设、藏品等文化艺术元素,设计开发了“家邸”系列家居产品,以及具有博物馆特色和知识产权的日用、服饰、装饰、图书等9大类100余款文创产品,打造“带的走”的古建筑文化。

需要重视的问题

“老城一日游”、博物馆、美术馆、名人故居主题游等以老建筑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在近几年成为聚集游客的新磁场。一些地方关注到老建筑的当代价值,掀起开发热潮,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破坏老建筑的行为,老建筑的风貌保护和功能活化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如何让老建筑活起来又避免过度景点化、商业化,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