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域周刊】威海“舞活”新能源产业链

2022-12-02 09:24:1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为开放的海洋经济城市,丰富的港口资源、完备的海工装备、雄厚的机械制造产业基础,以及专业特色园区平台和创新人才优势,让山东省威海市集聚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

2022年,在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十强”产业行动计划中,威海市为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门成立能源建设工作专班,以战略眼光全面统筹顶层设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帮助新能源产业起好步、走得稳、跑得远,一批新能源“项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链条。

“十四五”期间,威海市大力推动核、风、光、储等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建设装机容量超过1800万千瓦,总投资预计达到2200亿元以上,以千亿级的项目带动千亿级产业发展。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国家电投“国和一号”示范工程

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加速布局

海上风电因发电利用小时高、风能质量好等优点,如能在该领域率先发力,往往能赢得发展先机。

依靠三面环海的地理优势及全市上下的积极争取,全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基地之一“花落”乳山。不久前,威海市与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将投资180亿元,与威海市围绕海上风电等一系列新能源项目展开合作。

在乳山市风电产业基地服务中心,一张全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基地的海域图,贴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指着乳山海域的半岛南U型风场,服务中心主任栾频底气十足地介绍:“乳山海域15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开发项目已经全面启动,乳山海上风电产业迎来膨勃发展的新时机。”

接待来访客商,栾频会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是单纯来拿订单,还是来做产业布局?她解释道,乳山市风电产业基地在顶层设计上进行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同步布局架设,推动产业链条式、集群化发展,致力打造海上风电大功率整机制造及施工运维、多场景应用基地。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乘着海上风电的东风,诸多合作伙伴选择落户乳山。”栾频笑着说道。在今年举办的乳山交流对接会暨胶东经济圈产业招商推介会上,乳山一举签下11个大项目,其中就包括乳山大兆瓦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上玻院风电配套项目。

一个高200多米的海上风机,由主机、叶片、塔筒等十余个主要部件组成。如今,乳山市为海上风电产业规划的1.1万亩专业园区就包括四大片区及一个共享园区。背靠乳山优良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港口等基础设施条件,远景乳山零碳产业园一期项目还将引入主机配套主控、变频、变桨等电控企业,补强海上风电配套产业链。

海上风电产业链包括上游配件及材料,中游风电主机、海底电缆及海上风电施工,下游海上风电运营等。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直和各区市有关部门,推动明阳、远景整机制造产业园等龙头项目“卡位入链”,大功率整机关键零部件、施工运维专用设备等项目纷至沓来。威海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力争到今年底,全市海上风电制造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家,营业收入达到175亿元。”

“绿色心脏”即将开始跳动

从茫茫大海中走出,威海新能源项目的建设脚步又迈进了巍巍高山。

6月24日,国网新源山东文登抽水蓄能电站500KV系统倒送电项目圆满完成;6月30日,总填筑量460万立方米的电站上水库大坝顺利填筑……半年来,项目建设成功完成多个关键节点,向着调试投产的目标奋力进发。

作为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电力系统绿色低碳清洁灵活调节电源,抽水蓄能电站将成为威海市的一颗“绿色心脏”,有效解决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随机性、间歇性问题,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总装机18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7.1亿千瓦时,国网新源山东文登抽水蓄能电站将成为威海市乃至整个胶东地区的一座巨大“蓄电池”,担负起全省电网调峰、调频、填谷、调相、负荷备用、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并网发电后,将5分钟内从满负荷抽水转变为满负荷发电,提供360万千瓦的电力支援能力。”国网新源山东文登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机电部副主任黄凌宇说。

不仅是“能源账”,抽水蓄能电站还将带来更多的“生态账”和“经济账”。数据预计,电站投入运行后,每年将为山东电网节约标煤13.23万吨,相应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12万吨,氮氧化物1682吨。3条景观公路的修建也将进一步完善昆嵛山路网,形成与昆嵛山、圣经山等旅游景点的有机衔接,推动当地旅游业等产业进一步发展。

这颗“绿色心脏”已进入跳动“倒计时”,计划2023年初建成投运首台机组,2023年底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核电装备和新能源产业不断“裂变”

我省实施的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三个十大”行动,把发展核电装备和新能源产业作为聚焦聚力的重点。

当前,威海市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国和一号”示范工程两大核电项目顺利推进,并将陆续并网发电;清华大学核研基地、城市分布式光伏等项目也正加快实施,威海市核电装备与新能源产业已进入“裂变”阶段。

在位于荣成的国和一号仿真国际交流中心园区内,长约500米的“国和一号+”光伏连廊犹如一条长龙蜿蜒盘踞。作为“国和一号+”智慧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也是国家电投“光伏+”新模式的又一探索。目前,“国和一号+”智慧核能综合利用项目已建成投运光伏装机1312千瓦。

在整个“国和一号+”光伏连廊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国核示范从连廊设计、光伏组件形式选择一直到生产都秉持“清洁、低碳、智慧”原则,采用了包括光伏建筑一体化在内的多项技术方案,为光伏长廊穿上“高效绿色发电外衣”,精心打造绿色“零碳”园区,对后续景区光伏景观项目开发具有示范效应。

在威海市发改委等部门的服务推动下,“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的“属地效应”愈发显现: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投山东分公司分别与威海城投集团、热电集团、文旅集团签署有关合作协议,成立国家电投集团威海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实施“国和一号+”智慧核能综合利用项目,今年5月,山东省先进核能技术创新中心又在威海市揭牌。

围绕核电装备和新能源产业链,威海市精准招商的步履不停。今年3月,威海市在上海召开了新能源产业合作洽谈会。会后细分全市核电产业链需求产品及原材料清单247项,克莱特风机等18家企业均与国核示范电站建立联系,天德工业等5家企业已与国家电投集团展开合作。

为加快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威海市成立新能源发展工作专班、海上风电产业推进工作专班,全力以赴抢占新能源发展机遇,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眼下,市发改委还起草编写了《关于新能源材料、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精准支持企业发展,做大做强新能源材料、装备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