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球员进军NBA,语言是一大关。在NBA现役外籍球员中,欧洲球员占比最大,英语对他们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于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球员,语言关就没那么好过了。
回忆起姚明当年在火箭和翻译科林·潘的故事,不禁感叹,一个熟悉美国本土文化的翻译,对中国球员适应NBA很重要。最近登陆NBA的杨瀚森,他的翻译是个土生土长、没有留学经历的中国人,他们能否像姚明与科林潘一样携手渡过难关,我们拭目以待。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曹建民 王润潇
要想立足NBA,杨瀚森需攻克语言关 图据新华社
“巨人”背后的“他”是谁?
2002年,姚明以状元身份登陆NBA,语言障碍成为他融入联盟的第一道坎。当时,28岁的科林潘凭借中文背景与篮球热爱,通过三轮面试成为姚明的翻译。这位毕业于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的学霸,曾在中国台湾教授英语,汉语能力与篮球热情让他成为姚明团队的理想人选。
科林潘的工作远超翻译范畴。他不仅将英语术语转化为中文,更需解释美国文化差异。比如,姚明初入火箭队时因谦逊性格显得软弱,科林潘便用个人英雄主义文化引导他去“野蛮冲撞”。这种文化桥梁作用,让姚明在首战仅得零分后仍能保持信心。
两人的关系超越雇佣。科林潘与姚明同吃同住,牺牲私人时间换取信任。当美国媒体质疑姚明时,科林潘始终相信他的潜力。姚明曾公开表示,科林潘是他在NBA除篮球外最想感谢的人。2011年姚明球衣退役仪式上,科林潘最后一次以翻译身份亮相,这段情谊最终以“兄弟”之名定格。
2025年,杨瀚森以首轮16顺位被开拓者选中,成为继姚明、易建联后第三位首轮被选中的中国球员。但他的语言短板在首次对话教练时暴露无遗——面对比卢普斯的英语祝贺,他只能通过翻译回应简单词汇。这一幕与易建联的NBA经历惊人相似:阿联因英语障碍和内向性格,最终未能长期立足。
杨瀚森的翻译刘禹铖,背景与科林潘截然不同。这位中国海洋大学本硕毕业生,因为热爱,放弃本专业投身篮球,从训练师“硬磨”成翻译。他自学英语,通过与外援交流练就地道口语,日常不仅负责翻译,还兼任训练师。两人的缘分始于2022年,当时的杨瀚森患有腰突,帮助他康复的就是刘禹铖,这也成为杨瀚森选择刘禹铖作为贴身翻译的重要原因。
成为“会说话”的巨人
在洛杉矶特训期间,杨瀚森虽能听懂战术,但球场下总沉默不语,他听不懂队友的聊天内容。于是,刘禹铖也会监督小杨学英语。接受采访时,刘禹铖说道:“瀚森现在场上的语言基本没问题,他和队友的沟通都没有问题,可能需要精进的是生活上面的语言。比如晚餐时一起聊天,他可能听不懂,所以不能准确地了解到大家在聊什么,不能把自己融入进去。但他也在背单词、上网课,可能有时候不太听话,但我是大哥哥,所以会督促他一下。”
若想尽快融入球队,语言很重要。语言障碍会引发运动员的疏离感,英语差且性格内向的易建联便是前车之鉴。反观周琦,虽技术受争议,但因为英语沟通没有障碍,至少在更衣室有一席之地。
目前看来,杨瀚森的英语能力仅能支撑简单的交流,大部分正式场合还是十分依赖翻译。在开拓者新闻发布会上,他半开玩笑说:“下次发布会,我要踢掉翻译。”但现实是,他目前连点餐都要靠刘禹铖。
不过,正式签约后开拓者已为杨瀚森安排英语老师,“篮球是通用语言,我完全不担心他的英语。”开拓者主帅比卢普斯说道。
从科林潘到刘禹铖,NBA中国球员的翻译故事折射出时代变迁。姚明时代,翻译是“文化摆渡人”;杨瀚森时代,翻译更像“全能助手”。但他们的核心目标始终未变——让球员最终摆脱翻译,以真实自我融入联盟。
成为球员成功路上的“隐形人”或许是所有翻译的终极梦想。
杨瀚森的NBA之旅才刚刚开始,语言关或许会让他摔跤,但有刘禹铖这样的多面手护航,这位中国新星有望走出一条比易建联更远、比周琦更稳的路。毕竟,篮球场上需要巨人,但更衣室里需要会说话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