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潮涌,齐鲁奋进。
11月21日,粤港澳大湾区的全运圣火缓缓熄灭,山东代表团以49枚金牌、53枚银牌、41枚铜牌,奖牌总数143枚的优异成绩,再次矗立在全运会之巅,书写了中国体育史上首个体坛“五连冠”的传奇。
作为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强省,山东的体育产业发展动能同样强劲。近年来,山东凭借清晰的战略布局、扎实的制造根基与多元的创新生态,稳步向2025年6000亿元总规模目标迈进。
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突破5400亿元,市场主体达6万家。从特色产业集群崛起,到龙头企业创新突围,再到跨界生态深度融合,山东体育产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毕展豪
特色布局构建产业“强磁场”
山东体育产业的稳健发展,得益于精准的产业集群布局。各地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形成“一域一特色、一链一龙头、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将分散的企业力量整合凝聚,构建起兼具规模效应与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体育用品制造业作为全省67条重点产业链及轻工领域标志性产业链,2024年上半年表现突出,143家规模以上企业营收与利润增幅均超20%,核心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充分彰显集群化发展的强劲韧性。
在威海,“中国钓具之都”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历经四十余年深耕积淀,威海已构建起从原材料供应、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物流销售的完整钓具产业链。全市集聚1400多家钓具生产及配套企业,从业人员近5万人,年产值超100亿元,其中700多家企业直接对接全球市场。
威海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早年从引进国外技术起步,逐步实现自主创新突破,年生产碳纤维及玻璃纤维钓竿超1500万支,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导产品引领国际标准。在其带动下,威海钓竿全球销量占比超60%,“全球每10支钓竿6支来自威海”成为行业共识。
德州宁津县则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县到“中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的转型跨越,堪称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全县集聚2986家健身器材相关企业,构建起从精密铸造、智能传感、电机控制到物联网系统的完整产业链,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率超95%,实现“一台健身器材不出县城即可完成全流程生产”。2024年,宁津商用健身器材国内市场份额超70%,全产业产值达139亿元,出口额近百亿元,占总产值七成,“全球每十台商用健身器材就有一台‘宁津造’”的产业格局已然成型。
集群化发展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协作效率,更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共建,推动山东体育用品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此外,济宁滑雪手套凭借精湛工艺占据国内六成市场份额,出口欧美20多个国家;滨州体育绳网涵盖竞技、休闲、安防等多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成为细分领域隐形冠军聚集地。这些特色产业集群,共同筑牢了山东体育产业的发展根基。
技术与品牌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如果说集群化是山东体育产业的“骨架”,创新则是其发展的核心动能。从龙头企业到中小企业,均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领域持续发力,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品牌”的跨越。
从青岛成长起来的英派斯,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创新升级的生动缩影。作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英派斯组建数百人研发团队,每年将营收的5%以上投入研发,构建起覆盖室内有氧器械、力量器械、室外健身路径、笼式足球场的全品类产品矩阵,目前手握338项国内外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8项。
其智慧产业园实现研发、生产、仓储、物流一体化运作,年产能达46.2万台,年产值近30亿元,既能为健身俱乐部、星级酒店等商用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也能满足家庭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创新实力需在顶级场景中检验。2022年北京冬奥会,英派斯参与研制全自主知识产权雪蜡车;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期间,为运动员提供专业训练保障;长期担任中国网球公开赛、成都ATP250网球公开赛健身器材独家供应商;2025年,作为国际柔道联合会战略合作伙伴,为世界柔道锦标赛供应器材,并亮相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主赛场。更值得关注的是,经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严格选拔,英派斯成功研制新一代航天员综合健身设备,将产品实力延伸至航天领域,成为中国高端制造的亮眼名片。目前,其产品已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业务占比超78%,海外收入同比增长45.89%,彰显中国品牌的全球竞争力。
除技术创新外,标准引领与品牌建设亦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威海环球渔具荣获“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参与制定《渔具基本术语》等多项行业标准;宁津健身器材企业主导或参与3项国家行业标准编制,主动对接2025年9月实施的新版GB19272—2024《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以高标准筑牢产品竞争力。2023年“宁津健身器材”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后,品牌价值已突破97亿元,授权77款核心产品,带动授权企业产值与营收持续增长。
“体育+”拓宽发展新边界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多元生态支撑。山东紧抓“体育+”融合发展战略,将体育产业与赛事经济、文旅、金融、教育、康养等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拓宽发展边界,激活消费潜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赛事经济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引擎,带动效应持续释放。
2024年,山东全力打造“好运山东”体育品牌,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近8万场,其中国家级以上赛事75项,赛事受众千人以上的大型赛事525项。525项大型体育赛事共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3.41亿元,“好运山东”体育品牌激发体育产业乘数效应。
金融与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山东省体育局联合金融机构构建多元支持体系,将3000家体育企业纳入专项金融服务名单,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累计解决融资需求16亿元,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龙头企业产能扩张及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市亦出台配套政策,青岛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威海建设钓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宁津推出“健身器材产业扶持十条”,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政策支持格局。
“体育+”深度融合让产业价值持续延伸。在“体育+文旅”领域,山东打造泰山登山、威海海钓、烟台滑雪等特色产品,2024年体育旅游收入突破800亿元;在“体育+教育”领域,推进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进校园、进社区”,培育1200多家体育培训机构,年培训青少年超300万人次;在“体育+康养”领域,企业聚焦老年群体与康复人群需求,研发适老化健身器材、康复训练设备,青岛、威海等地建成20余个体育康养示范基地,推动体育产业向健康服务领域拓展。此外,“体育+农业”“体育+工业”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宁津将健身器材生产与工业旅游相结合,打造沉浸式产业体验园区;济宁将滑雪手套生产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带动周边村庄1.2万人就业,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未来,随着“好运山东”品牌持续升级、产业创新不断深化、融合场景持续拓展,山东必将成为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为国民经济增长注入更持久的体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