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豹评 > 内容详情

拿什么彻底禁绝“乱赋红码”

2022-07-09 09:29:3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无论“乱赋红码”现象再度发生,具体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到底是源自再一次的官员“擅自决定”,还是因为此前并没有充分整改纠错、彻底清除相关被违法植入的信息,而埋下的系统漏洞所致,当地对健康码具有相关管理责任的部门和官员,实际上都是难辞其咎的——或者涉嫌滥权性质的违法乱作为,或者涉嫌玩忽职守性质的消极不作为。


7日晚间,多位河南省村镇银行的储户向媒体反映,在并未到达郑州的情况下,他们的健康码变红了。这些储户的健康码数据来源页面显示,高风险信息数据来源是河南省。为此,有记者致电河南卫健委值班室,对方称这种情况是因为系统切换所致,目前正在登记相关人员信息,登记过后很快就会解决。而就在不到一个月前,有前往郑州的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随后引来一片质疑之声。之后,郑州通报部分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问题,多名干部被问责。

同样是针对河南省村镇银行的储户,同样也是在“并未到达郑州”的情况下,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内,尤其是在当地多名官员曾因“擅自决定”“赋红码”而被问责后、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乱赋红码”事件又风波再起,让人倍感错愕。

众所周知,在上一次“乱赋红码”现象出现后,当地纪监部门给出的调查结论曾是,少数官员的“擅自决定”——“擅自决定对部分村镇银行储户来郑赋红码”;那么,这一次“乱赋红码”现象的风波再起,是否又是源自再一次的“擅自决定”?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这种一而再的“擅自决定”,又说明了什么?

当然,从目前当地卫健委的相关回应——“系统切换所致”——来看,“乱赋红码”现象的重现,似乎更可能主要是一个系统原因;但是,如果因此我们便将“乱赋红码”简单归结为非人为的技术性原因,恐怕又并不客观,也难以服众。

其中的道理,当然很明显。那就是,在此前当地已曾对“乱赋红码”事件做出明确处理、定性的情况下——如已明确该事件的发生,系一些官员的“擅自决定”,并强调此事“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是典型的乱作为”,如果一次简单的“系统切换”,就能再次导致“乱赋红码”现象死灰复燃,那么从逻辑上看,势必只能说明,此前当地对该事件的处理,事实上是根本并不到位的——既没有真正做到相应的充分整改、纠错,更没有做到彻底的“除恶务尽”。

至少,当地在此前处理“乱赋红码”事件中,很可能并没有将曾经“擅自决定”违法植入健康码中、“与防疫根本无关”的储户个人信息,真正予以彻底清除,以至于在一次简单的“系统切换”之后,“乱赋红码”现象又可以轻易再次卷土重来……

这也就是说,无论“乱赋红码”现象再度发生,具体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到底是源自再一次的官员“擅自决定”,还是因为此前并没有充分整改纠错、彻底清除相关被违法植入的信息,而埋下的系统漏洞所致,当地对健康码具有相关管理责任的部门和官员,实际上都是难辞其咎的——或者涉嫌滥权性质的违法乱作为,或者涉嫌玩忽职守性质的消极不作为。

有鉴于此,要想充分有效治理、乃至彻底根治禁绝上述“乱赋红码”现象的不断上演、重现,笔者以为,根本或许还在于,要真正能制约、规训住与“赋码”相关的官员手中公权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一方面,在事后,能否确保对那些“擅自决定”乱作为、或者“玩忽职守”不作为的官员,实现彻底的严究严惩;另一方面,在“乱赋红码现象”发生的事前,同样织密、筑牢相关的制度笼子、堤坝,从而使“乱赋红码”现象,根本没有可能发生,彻底丧失反复发生的制度上的可能性。

当然,要想真正彻底禁绝“乱赋红码”等“健康码被滥用”现象的一再频发、反复折腾,真正从长远来看的釜底抽薪之计,最归根结底的恐怕还是,当疫情防控的需要,已变得不再那么迫切,至少不再像此前那么“不得已”之后,原本作为基于特殊疫情防控需要下权宜之计的“健康码”制度,也能适时终结其历史使命,彻底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让整个社会秩序彻底回归到没有,也不再需要通过健康码来监控个人行踪等个人信息的真正“常态”。

◎张贵峰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