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豹评 > 内容详情

“重读本科”,就一定能换来崭新的人生吗?

2022-09-03 10:59:2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日,媒体聚焦“考学热”,在考研人数不断突破新高后,“考博热”也袭来。与此同时,“重读本科”也成为一些人的考虑与选择,这一新鲜的说法与行为,让人思考其背后的动机与愿望,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学生乃至已经走进社会的人,把“重读本科”当成了自己人生的重大抉择?

就媒体报道的几个例子看,“重读本科”的出发点,要么是读不下去现在正在学的专业,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要么是想挑战自己、系统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们并没有特别强调是“为了工作”,相反,兴趣爱好、提升自己、遵循内心等说法,成为他们“重读本科”的理由。

2019年,26岁的浙江大学化学硕士张韫喆重新参加高考曾引起舆论关注,这算是“重读本科”被报道较多的例子,张韫喆是在家人“坚决反对”的阻力下,通过“重读本科”重新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的,当时众说纷纭,赞同者与不支持者均有许多,但有一种声音被认为比较客观,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尊重个人的选择,不要觉得大惊小怪。

所谓的“条件许可”,从通常的角度来看,就是“重读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支撑得起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学生也不必急着毕业与就业,可以在一个被拉长的学习时间长度内,积累更多的知识与经验。这显然与过去多年来的家庭教育惯性思维是相悖的,对于多数家庭来说,供孩子读完大学并成功就业,算是教育长跑的终点,也是家庭经济开始宽松的标志。一般情况下,没有多少家庭愿意已经毕业的学生再次“回炉”,因为这意味着诸多担忧会由此产生。

这些担忧包括:“重读本科”需要家庭经济实力的支撑,不乏有家庭对继续供孩子读大学感到吃力;“重读本科”之后,所学的新专业,可能依然没法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多读四年书,年龄就大了四岁,在就业市场倾向于年轻人的当下,反倒有可能丢失部分竞争力……如果“重读本科”能获得某种保障,那么这样的“投资”是值得的,只是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谁都不能保证这样的选择“一定是对的”。

早在2006年,广东省学生联合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出现了“自愿失业”的状况,部分学生为逃避就业选择继续读书。近几年来,为了逃避工作而不停上学的事例,时而出现于社交媒体上并引发讨论,有“大鱼小池塘效应”这一说法,专门用以形容这类学生的心理,总觉得自己成为“大鱼”才配在“大池塘”中施展手脚。在就业压力大的今天,打算“重读本科”的人,有必要拨开迷雾,看清楚自己“重读”的真实动因,诚恳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人是社会动物,不管毕业后进入机构,还是自由职业,都避免不了要接受工作的考验。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是必要的,但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一样珍贵。“重读本科”,可能会让自己在喜欢的专业领域,获得更佳的学习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能换来一个崭新的人生,因为哪怕在具体的工作中,专业技能的施展,与书本上的关联,也有许多不是一码事的地方,更何况一些学生,把“重读本科”当成了重新定义人生的机会,这显然是夸大了“重读”的作用。因此,作出此决定要慎重。当然,如果心意已决,也就勇敢地走下去吧。

 

来源 南方都市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