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郑晓彤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听障人士高达278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济南瑞峰听觉言语康复中心主任齐相国表示,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听觉语言康复工作中,听障群体的小儿化越发明显,但是大众对于听力健康的忽视,让听力问题愈发尖锐,“所以采取必要的预防和科学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需要更多人的重视和加入。”
国家对于听障儿童康复、治疗的扶持也让不少听障家庭看到了希望
错失的17年
“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年级的朵朵正逐字逐句地复习着今日所学的新课,身旁的康复老师郭秀云则不时地点头示意,偶尔也会送上肯定的目光,“朵朵很棒,再大点声”——这是济南瑞峰听觉言语康复中心单训(一对一康复训练)课中的一幕。
每逢放学,康复中心就迎来了又一个上课高峰时段,“忽略他们耳朵上戴着的人工耳蜗外机,他们跟普通小朋友一样,调皮又富有活力。”郭秀云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一些经过康复训练后的听障儿童,不仅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还可以进行流畅的表达。
17岁的小成,是康复中心里的“大孩子”。“我们老家在莒南的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子。身边同龄的小孩都会说话了,小成还不会说话,村里老人就说‘贵人语迟’,家里人也没当回事,但后来到七八岁了,孩子还是不会说话,我们这才觉得孩子可能有问题。”小成妈妈告诉记者,从偏方到医院的疗法,他们试了个遍,但小成依旧不会开口说话。就这样,因为小山村的闭塞和生计的压力,让小成的病情被搁置,从聋到哑,过去了17年。
2020年,小成妈妈意外接触到了听障儿童的人工耳蜗计划。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小成妈妈为小成安装了人工耳蜗,之后在小成妈妈的坚持和持之以恒的康复训练下,在今年,小成终于能开口说话了。“哪怕只是发出一个音节,他也不再是一个听不见、说不出的孩子了。”小成妈妈说,初期的康复训练结束后,小成的康复效果小有提升。虽然起色并不明显,但在小成妈妈眼里,被错过的17年,在今年终于有了新开端。
听障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走出无声
“现在来进行康复训练的除了语言障碍的孩子,大部分还是存在听力障碍的。”齐相国表示,康复中心内,不少听障儿童通过佩戴助听器和进行人工耳蜗的移植,实现了“听力的重建”。
据悉,山东大规模开展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始于“十二五”期间,经过申请核验,符合条件的聋哑患儿,可以到定点医院去免费安装人工耳蜗。而这些孩子在进行人工耳蜗移植后,则需要进行长达近两年的康复训练。“其目的是,让他们适应有声的环境,并且成为有声环境中的发声者。”康复中心的王老师告诉记者,有的时候,她也常常忘记讲台下的小朋友们是一群有着听力障碍的孩子,“借助现代科技的帮助,他们可以和普通孩子一样,听到这个世界不一样的声音。”
在康复中心工作了11年的郭秀云说,在过去的数年里,她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从康复课程里走出去的普通孩子,“他们跟其他小孩一样,随班就读。上完小学,读初中,再到高中考取大学。”
但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在郭秀云口中那些孩子们普通生活的背后,都有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康复老师们不为人知的坚持。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听障疾病的筛选。让更多的听障患者得到了最佳时期的干预治疗,而国家对于听障儿童康复、治疗的扶持也让不少听障家庭看到了希望。”齐相国说,近年来,对于一些小龄听障儿童的及时干预治疗,让处于语言学习黄金期的孩子们有了更快、更及时的康复治疗。
聆听未来
此外,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听障孩子们真正走出无声,还需要漫长的训练和坚持。“过去,我们就一直在筹备一个希望小屋,希望能为从康复中心走出的孩子提供一个语言视听角,让走出去的他们仍然能有个地方去交流和巩固康复的成果,但受制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进度缓慢,所以还是希望能集社会各界之力,给予这群孩子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在生活在,给他们一个发声的环境,哪怕声音微弱,哪怕吐字不清,也希望大家能给予他们包容。”齐相国说。
“冬残奥会上运动员们的精彩表现,对孩子和我们而言都是一种激励和鼓舞。”王老师表示,在3月4日,他们会和孩子们一起观看冬残奥会的开幕式,“而且让我感到开心的是,虽然我们的孩子也有着不完美的小缺陷,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孩子不用再盯着一侧的手语展示,而是可以真正地去听见、去理解那些从电视里传出的欢呼、喝彩声,这就是我们存在和努力的意义。”
康复中心副主任张秀娟告诉记者,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关注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我们之所以筹备冬残奥会的开幕观影和绘画、手工小活动,一方面是想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冬残奥会的精神、振奋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也是让我们的孩子去接触不同的领域和全新的世界,不仅仅是去聆听精彩的未来,还要去创造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