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豹评 > 内容详情

车可盲选,但监管不能“盲”

2023-05-19 10:30:3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现如今,汽车销售有种新模式:盲订。所谓盲订,即厂家在推出新款车型时,仅仅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产品的优势和卖点,车主在看不到成车的情况下,交纳意向金,车企则为消费者提供购车优惠或权益,并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交付车辆。然而,汽车盲订存在的风险值得关注。与盲盒市场乱象相同,“所得非所买”是汽车盲订销售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所谓“盲订”,是指在车辆没有公布售价时,消费者仅凭车企提前公布的部分产品信息就交付订金选择购车的情况。如今,“盲订”已成为新锐造车品牌市场营销的主要方式之一。

这种模式有其优点,有分析称,对汽车厂家来说,提前推出盲订,可看作是对市场的一种试探,既可以提前锁定客户,抢占市场先机,还能先行回笼资金,并借此制造品牌营销热点。对消费者而言,只需缴纳一定的“诚意金”就能“以小博大”,要么换取更高的购车款抵扣额度,要么能获得额外的保养服务,还能优先拿车。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越来越多的车企愿意玩盲订,而部分消费者也有尝试的意愿。

买汽车也可以开盲盒?盲订虽然和盲盒有着诸多相似属性,但两者并不同。消费者购买普通盲盒,更多的是享受拆开盲盒时的惊喜,与之不同,消费者选择汽车“盲订”,一方面是出于对品牌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希望获取更多的购车优惠和购车权益。一般而言,对于“盲订”用户,车企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或福利政策,比如送保养、装饰礼包、订金抵扣整车价格等。另有一部分消费者,则是冲着早点提车而去。

也有法律专业人士提醒,从法律层面上讲,订金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律概念,它不具有定金的性质。所以,不论车企是否向消费者提供其可以随时退款的权利,消费者在与车企达成实际成交前,都可以随时主张退款。当然,如果车企出现延迟交付等违约行为,消费者也无法主张双倍返还订金。

面对盲订模式,不少消费者蠢蠢欲动。“有款新车发布后1小时内的‘盲订’量超过3000单”“每2秒就达成一个订单”等喜报也纷至沓来,然而盲订模式当真如此火爆?此前也曾有媒体报道,“盲订”并不等同于实际订单,因此喜报上的数字有极大水分,真实“盲订”单量可能一半都没有,却营造了“虚假繁荣”的表象。

打开盲盒,收获的可能是惊喜,也可能是惊吓。与盲盒市场出现的问题相似,“盲订”的新车在交付时也有很大的“翻车”可能性。有媒体报道,2021年4月,宁波一名车主订了一辆尊享版新车,等了一年多时间终于提车。但他发现,原本承诺的电池供应商,实际交付却变成了另一家。对此,涉事汽车门店工作人员解释称,当时该车主属于“盲订”,所有配置以交付为准。

有分析称,因为汽车厂家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盲订交易中的主导权和解释权其实是牢牢掌握在前者的手中。比如,多数盲订汽车,都只公布部分配置信息,而后续交付到消费者手中的实际配置,往往真的变成“开盲盒”。比如减配,或者是与前期宣传和承诺不符的情况,都很常见。而且碰到这种情况,消费者要维权是很麻烦的。

还有分析指出,盲订不仅仅是有车辆减配、货不对板、不能按时交付等风险,甚至可能存在个别车企纯粹搞变相融资。如之前就有车企传出过盲订数万辆,但实际只能交付数百辆的消息。因此,参与盲订的消费者一定要慎重,必须要综合权衡相关车企的经营状况及过往表现来判断,切勿仅看“优惠”力度就无脑冲。

有专家建议,随着盲订销售模式的愈发普遍,法律法规的针对性跟进很有必要。比如,可就盲订的周期、意向金的金额上限等与消费者权益息息相关环节作出必要的规定。同时,在相关消费纠纷的解决上,包括投诉方式、处理流程、退换货标准等方面,需有更明确的规范。此外,作为消费者,也需理性选择汽车“盲订”,审慎考量潜在风险。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