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网暴专项立法终于来了!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公民人格权益和正常网络秩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明确,要准确适用法律,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依法惩治网络诽谤行为,依法惩治网络侮辱行为,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依法惩治线下滋扰行为,依法惩治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的恶意营销炒作行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行为,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依法做好民事维权工作,准确把握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
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0.67亿,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社会。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当下,一些人公然违背公序良俗,实施网络暴力,突破底线,甚至碰触法律法规红线,犹如“毒瘤”“暗箭”,对整个社会的毒害性、杀伤力不言而喻。
据报道,在2022年网暴专项整治行动当中,重点网站平台累计拦截涉攻击谩骂、造谣诋毁等信息6541万余条;今年两会期间,一份名为《有关网络暴力认知态度网络调查问卷》显示,有六成受访者经历过网络暴力,近八成受访者认为治理网络暴力程度为紧急……一些施暴者“无差别攻击”,隔着屏幕肆意发声,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鉴于此,反网暴专项立法的亮相可谓“及时雨”。正如极目新闻评论所言,《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是顺应民意呼声之举,是正义之声,引发了网民的高度赞赏。人们就是希望能借机遏制网暴这一歪风邪气,让始作俑者付出代价,让网络清朗起来。
依法治“网”,让“网暴”无处遁形,大河网河声评论认为,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向人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实施网络暴力,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严打网络暴力,不仅是对当事人公民权利的有效保护,也是以法治网的现实需要。理性发言,莫让“网暴”成为社会之殇,愿这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
堵截暴力信息,铲除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让网络暴力无所遁形。大江时评表示,网络是个虚拟世界,但虚拟世界不是虚假世界。决不允许网络暴力者逍遥法外,不能止于“一封了之”,要做到线上线下一个样,同一尺度进行打击。
首先,剜除网暴毒瘤,法律须亮出“牙齿”。
去年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就切实加大网暴治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可以说,整治网暴,我国现行司法实践始终保持着高压态势,而具体实施中也秉承着谨慎的态度。
此次《征求意见稿》,更是直打网暴者“七寸”。其中明确,实施网络侮辱、诽谤行为,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影响恶劣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实施的,组织“水军”“打手”实施的,编造“涉性”话题侵害他人人格尊严的,利用“深度合成”技术发布违法或者不良信息,违背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发起、组织的,这些情形从重处罚。这些就是明确告诉网暴者,实施网暴,一旦造成恶劣后果,就是触犯刑法,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对网暴者必须依法惩处。央视网评表示,对于惩治网络暴力,短期而言,我们有必要结合我国立法实际和反网络暴力的需要,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等有关“反网络暴力”相关法律条款,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形成预防惩治网络暴力的完整法律体系,擦亮“法治利剑”。
其次,降低维权难度,让受害者不再忍气吞声。
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络暴力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实施,被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因此,《征求意见稿》明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坚持严惩立场,依法能动履职,为“网暴”受害人提供充分法律救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众安全感,维护正常网络秩序。
用法治利器斩断网暴“黑手”。广州日报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长期以来,立案难、取证难、公诉难是治理网络暴力的三只拦路虎。针对当前相关法律依据较为零散甚至存在冲突的现象,《指导意见》的提出,明确了公众网暴维权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推动网络暴力法治化治理进程。
最后,“组合拳”攻坚,共建清朗网络环境。
要从根本上遏制网络暴力的滋生,需要从道德、法律、监管、技术等多个层面发力,也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平台、企业以及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新江苏评论表示,我们相信只要各方面齐心协力用好我们的网络力量,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的更加清朗和谐。
依法亮剑让网络暴力无所遁形。澎湃新闻评论表示,治理网络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各方共同发力。
对网暴者不能再法不责众不了了之。北京晚报评论直言,依法惩治网暴,能矫正“法不责众”的现状,倒逼网络素养的提高,净化网络世界的生态。一边是被网暴者“社会性死亡”的困境,另一边是“出口成脏”的狂欢,甚至是闹出人命仍不悔改的罪恶。期待网暴会随着法律的落地实施而不再上演。
维护互联网的良好秩序是所有人的心声。我们相信随着相关立法的完善,加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个更加文明健康、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一定会来。(潘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