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豹评 > 内容详情

表情符号别乱发,应有使用规范

2023-07-10 11:09:5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聊天时发个表情,已经成为广大网友的惯用操作。表情符号有利于网络交流的情感化、趣味化和简约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情绪态度,但是,一个随手发送的表情符号也可能令人变身被告。近日,江西法院微信公众号一篇《回了个“OK”,江西一男子成了被告》文章引起网友高度关注。

报道称,2022年12月22日,郭某某在微信上要求刘某云成为儿子刘某伟借款事务的债务担保人。两天后,刘某云回复了一个“OK”微信表情手势,却为他埋下了隐患。2023年1月,郭某某以逾期未归还债务为由,将刘家父子一并告上法庭。定南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中刘某云回复原告的“OK”手势表示同意,刘某云作为债务担保人的事实成立。最终,刘某云与儿子须共同承担本金159118.4元和利息7907.88元的还款责任。

如今,随着互联网发展,表情符号越来越多得应用在日常交流中。表情符号阅读更加生动直观,表达情绪态度也更为准确,且表情符号传播、分享也更省时省力,因此在交流过程中比文字更容易受到青睐。然而随之而来的,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也日益增多。江苏高院公众号介绍,经检索裁判文书网,从2018年到2021年,全国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由2018年的8件,增长到2021年的61件。

除了上述“OK”表情符号相关的法律纠纷案件,“太阳”“大拇指”也是纠纷的“多发地带”,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是如此。近日就有报道称,加拿大一名男子卷入一场官司:别人用短信给他发来合同,他用“大拇指”表情符号回复,后来他没有履行合同并声称没有签过合同,但法官裁定他发表情符号之举等同于签了合同。法官在裁决中说:“这看起来是加拿大社会的新现实,各个法庭将不得不准备好适应与表情符号以及类似现象有关的各种新挑战。”

法治时代,表情符号也能成为“呈堂证供”。然而目前关于表情符号的表意解读,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表情符号,可能就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就给相关法律纠纷案件的判定增加了难度,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在上述“OK”表情符号案件中,由于使用的“OK”,无论是表情符号、照片、图形还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手势,社会一般人的认知都是“同意”,可以推定当事人同意,法院的认定是妥当的。但如果换成其他意义并不明确,表达含义也较为模糊的表情,该如何判定就成了难题。

可见,对于网络表情符号,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解释机制,统一表意解读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规范表情符号的使用。而对于广大网友来说,遇到表明态度的关键信息应尽量使用文字表达,或是表意解读明确的表情符号,以明确双方真实意思,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邹通)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