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非遗宝藏 > 内容详情

真“芯”可见,纸皮包子飘香百年

2022-11-18 10:04:5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民以食为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非遗美食在满足民众日常生活所需的同时,更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成为一种情感的积淀。依托文化大省山东丰富的非遗资源,“好品山东”里的“非遗宝藏”网络主题活动聚焦省内代表性非遗项目,展现“好品山东”品牌建设下的非遗保护成果。  

在山东省滨州市,以纸皮包子为代表的地方非遗美食自历史中走来,承袭经典味道,亦经宫廷走入百姓餐桌,以其皮薄如蝉翼的特点飘香百年。  

流传近300年的宫廷美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与象征,非遗美食的味道中暗藏着各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是舌尖上的文化名片。在滨州邹平,纸皮包子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家乡味道,因皮薄馅厚、晶莹剔透的特点造就了皮薄如蝉翼、“真芯看得见”的美食基因,也即纸皮包子的由来。  

自历史中走来,关于邹平纸皮包子的由来实则还有一番故事。相传在乾隆年间,宫内盛行吃包子,但皇太后不吃韭菜馅的,乾隆皇帝却爱吃韭菜馅的。因为这事,宫里闹了一个笑话。纸皮包子(滨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帅介绍,彼时,有一个宫女把乾隆皇帝爱吃的韭菜包子错端给了皇太后,皇太后一口咬下去,一看是韭菜馅的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把这位宫女逐出宫门。为此,乾隆皇帝下令御膳房的郎中做出一种能透过面皮就可以看到馅的包子。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一位姓高的御厨身上。  

高御厨绞尽脑汁想了半个多月没有头绪,于是回到邹平老家,遍访当地名厨。后来发现在邹平长山镇有一种山药,用这种山药汁和出的面皮筋道耐拉,又经过不停地试验,最终把这种包子做出来了。高御厨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返京去复命,乾隆皇帝一看非常高兴,遂赐名“御名纸皮包子”。  

得益于本地所产山药的特性,纸皮包子成为邹平一道独特的美食。当然,其特性不仅在于面皮所用原料的独特性,皮与馅料的比例也十分讲究。“纸皮包子之所以能达到晶莹剔透、看得到馅料的效果,在于包子中面皮的比例偏低。普通包子整体重量在110g左右,仅面皮就占50-60g,而重量在110g左右的纸皮包子,面皮重量仅16g左右。”张帅表示。  

作为流传近300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纸皮包子手工制作技艺也颇有难度。张帅介绍,“纸皮包子的制作难度很高,除采用本地山药汁制作韧性十足的面皮外,包子褶的制作也十分精细。以往都讲究捏制36个褶,以达到最佳美观效果。此外,面皮还要保持不破的状态,并且能够提得起来。技艺本身具有一定难度,也正因工艺的讲究,成为受食客青睐的地方美食。”  

技艺创新走入大众生活  

历经百年传承,邹平纸皮包子从宫廷走入百姓家,成为陪伴大众生活的非遗美食,并列入齐鲁名吃、第四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老字号和“好品山东”品牌榜,让经典味道得以接续传承。在张帅看来,传统美食想要持久发展,自然离不开创新。聚焦纸皮包子的制作,创新则体现在包子制作和销售两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延续以往上百种馅料的同时,邹平纸皮包子的制作也根据时令不断调整,以便食客能品尝到应季美食,尝尝鲜。“作为面食的代表,邹平纸皮包子具有朴实、包容大度的特点,在馅料的选择方面也不断上新,融合搭配出多种味道的产品。”张帅介绍,除大众熟知的传统馅料,在精准对接食客需求与大众口味的基础上,如今的纸皮包子还增加了鱼香肉丝、青椒鸡蛋、黄瓜虾仁等馅料,最大程度地满足食客需求。  

以活态传承为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来,也在创新传承中回归大众日常。如今,邹平纸皮包子建立了从采购到生产各环节一体化的供应链,实现了从作坊式生产到产业化发展的跨越,其产品也从邹平当地走出去。“除传统的纸皮包子,我们目前也通过制作预制菜、速冻产品的方式,拓展纸皮包子的生产方式与渠道,以便携化的生产方式让纸皮包子走到更多百姓的餐桌,感受非遗美食的别样味道。接下来,我们还将不断以创新推动传承,冲击‘中华老字号’品牌,让山东味道走得更远。”张帅表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