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互联网金融品牌营销大调查:家庭矛盾成营销噱头

2024-03-13 09:39:4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杜姿霖 实习生 王光源

 

“都怪你们没有买我之前说的XX平台大病医疗险,赶紧买上,立马就能赔付。”“我们是XX互联网借贷平台,为您准备的15万元备用金已经打到了您卡上,不用的话是不会收取利息的。”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拥有着高效、便利、快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营销广告再度引起关注。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注意到,凭借“一键触达,瞬时服务”的特点,互联网金融服务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进消费者生活方方面面。但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在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包括上述现象在内的平台过度营销、诱导借贷、夸大收益承诺、模糊风险等广告内容仍广泛存在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对消费者权益构成潜在威胁。

广告营销聚焦家庭矛盾

“首月1元”现象仍存

“平时在手机上刷短视频,经常能刷到一些互联网保险机构的营销广告,比如水滴保,这家平台发布的视频内容都很相似,要么是婆媳矛盾、要么是夫妻矛盾,吵架的原因都是因为没钱治病。后面再植入这家公司的相关保险产品,让大家点击链接投保。看起来让人觉得不舒服,广告就必须围绕‘绝症’‘家庭矛盾’这些负面信息展开吗?”近日,消费者高先生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说出了自己对于现存互联网金融营销广告的看法。

通过高先生的描述记者注意到,在一家短视频平台,一个名称为“@水滴保-保障亿万家庭”的账号曾先后发布了多条与高先生描述相似的剧情类营销广告,广告的结尾处,通常由演员饰演的保险公司客服通知投保人已将理赔款打至其账户。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部分视频的下方,该账号打上了“1.9元/月,买保险要趁早,能省下不少钱、最高600万保额”等字样。但在这些视频的评论区,“真的每月只要1.9元吗?”“大家要谨慎投保,不可能一个月只要1.9元”的网友评论也经常出现。

记者注意到,在黑猫投诉平台,就有消费者反映上述平台发布的营销广告与真实情况存在差距,存在“诱导投保”“虚假宣传”的嫌疑。一消费者表示:“本身是冲着每月1.9元的保险去的,但第二个月发现被扣了将近200元,客服说是因为我点击了‘升级版’,后面我再次尝试投保,发现还是按照‘升级版’的价格扣钱,但我很确定,整个投保流程我都没有看到过带有‘升级版’的字样。”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还有不少投诉者表示,家中的老人本是奉献爱心,在一家大病筹款平台为需要的人捐款,但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投保,一年的时间里先后被扣除了2000多元保费。

以“家庭成员矛盾”作为营销切入点,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谐家风的塑造与传承,是否属于过度营销?保险产品的真实情况与营销广告宣传内容存在较大差距是否涉嫌虚假宣传,是否认可消费者所说的“诱导投保”?针对高先生的疑问和消费者反映的情况,记者于3月6日致电了上述平台所属企业并发送了采访函,但截至3月11日,记者未收到水滴保的相关回应。

但仍有众多消费者疑惑,若遇到上述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3月12日,记者致电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若消费者遇到上述情况,可及时保留证据,向相关监督管理部门或投保平台进行反映。事实上,有关互联网保险营销行为,监管部门早已明确表示,严禁任何形式的虚假或误导性宣传,并要求各互联网平台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真实、准确、全面地介绍保险产品信息,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不少平台通过精心编织的煽情故事和戏剧化的情节设定,将保险产品的保障效果表述的过于理想化,完全忽视了保险条款中的免赔额、赔付比例、责任免除等关键信息,或有意简化后续的保费标准、缴费周期以及保障范围等内容,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济南一家线下保险机构银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未经消费者同意就发放贷款?

“霸总式”营销成风

“你不需要钱?没关系,15万的备用金给你,想花的时候就去花。”调查中记者发现,与“家庭矛盾”式营销广告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部分互联网消费贷款平台的“霸总式”营销。

记者注意到,总部位于重庆的一家消费金融公司于2015年推出了一款循环额度金融服务应用软件,近年来,该平台先后开通了多个短视频账号进行产品宣传。记者观察到,在该平台的多条营销广告视频中,演员饰演的消费者在明确表示不需要贷款后,推销者说出了“放心吧,额度不使用不会收费、息费透明”等话术,随即将贷款下发至消费者的账户内。

济南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就是“霸总式”营销广告的“受害者”。“孩子刚工作,花销也比较大,不愿意给家里要钱的时候就在这些互联网消费贷款平台上借钱,钱都花了以后,才发现自己根本还不上,这些过度营销的广告看似‘天上掉馅饼’,实则在诱导消费,要付出很多代价。”

该消金平台使用者在黑猫投诉平台表示,在与该平台签订的贷款合同中,存在大量捆绑协议,包括但不限于保险费、担保费等,并有企业客服承认合同中存在其他隐藏条款,保险费、担保费叠加后,年化利率已高达35%。

上述平台是否存在诱导消费的嫌疑、即使是在虚拟情节中,在无消费者允许的情况下向其发放贷款,是否存在违规宣传倾向,现实情况中有无该情况发生?对此,记者同样致电了上述消金平台并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企业相关回应。

记者还关注到,近年来,度小满有钱花、360借条等互联网消费贷款平台也曾因高额担保金、会员费等额外费用遭到多名消费者投诉。

针对该现象,山东一家律师事务所主理人萧先生表示:“事实上,平台以看似优惠的广告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上的贷款利率‘擦边’国家法定上限,并忽视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贷款用途的审查,导致一些用户在未经充分风险提示和评估的情况下,轻易获取到远超自身承受能力的贷款金额,进而陷入债务困境。在服务合同和协议中,这些平台还涉嫌故意设置复杂难懂或隐蔽的条款,如高额逾期罚息、提前还款需支付额外费用等,加大了消费者的信贷风险,违背了公平交易原则。”

“我买单”成消费平台新玩法

“轻松购”还是超前消费?

很多消费者注意到,2023年以来,“先买单、后付款”的月付形式成为众多互联网生活消费平台的主旋律。

据悉,平台月付功能即允许用户将消费分摊至下月或未来一定周期内进行还款,可有效降低消费者的即时支出压力,实现消费升级。

有业内人士指出,大众化APP上线的各类借贷产品,实际上是“数字金融”的形式之一。它的优势是营销方式简洁便捷,互联网公司能快速实现流量变现,而且潜在利润非常可观。但是,它的目的性也很明确,比如通过分期产品捆绑用户,通过贷款申请更精准获得用户的信息。

对于“一步实现消费升级”的月付功能,年轻人是如何看待的呢?

“没开通月付之前,每次付款,界面都会弹出或显示开通月付,还会以减免费用、赠送优惠券等形式引导消费者开通,一旦开通,即使自己不想使用,平台也会在你进入到付款页面时将月付默认为第一付款选择,只要一不注意,就会使用成月付,现在几乎每个带有消费内容的平台都开通了这个功能。”陈先生是一名大三学生,近日陈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在多家平台开通了月付功能,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积累了近3000元的“债务”,远超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用。

在济南工作的年轻白领许女士则告诉记者,在工作较为忙碌时,一键月付有时确实可以帮助自己节省一定的选择时间,但在使用期间会充分考虑月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带来的债务风险。

“许多年轻消费者在享受月付带来的即时满足感时,容易忽视长期的经济压力,若不加以节制,不仅可能导致个人财务状况恶化,还可能对信用记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一些平台在推广月付功能时,对潜在的债务风险提示不足,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加剧了超前消费的现象。”专家呼吁,相关金融机构及电商平台应加强风险提示,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教育,并倡导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引导年轻人建立健康的消费观与理财观,以避免因滥用月付功能而陷入不必要的经济困境。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任何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欢迎您向我们反馈,我们将竭力为您的合法权益发声。

维权热线:0531—67753758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