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随着AI大模型加速迭代,算力持续升级,自然语言处理垂直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产品的功能日益强大,AIGC技术在为大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部分领域出现滥用现象。恰逢近期是高校学生提交课程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和审核的高峰期。有学生直接用AI代写论文、代写作业,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AI成“万能代写”
安徽某高校大三学生苏康柏(化名)本学期要交4篇课程论文,每篇都要求在3000字左右。苏康柏没有花时间看文献资料、整理、摘录、写作,在交作业前熬一个通宵,用AIGC辅助完成了论文。“我起初还担心能不能完成,结果先自己搭出框架,AI就列出论文提纲,自动续写,写得比我好多了。”苏康柏一个晚上就写完4篇论文,最后手动修改、调整后提交给老师。
从罗列提纲、撰写部分内容到润色语言、降低重复率,AI写作软件可以用于论文写作各个方面。但北京某高校一名使用过AI写作软件的大学生认为,用AI软件修改、润色文章效果还不错,但如果用它做实质性研究、阐述创新观点,并不合适。
尽管AI生成的文本质量存疑,但翻开诸多网络社交平台,关于“AI帮你写论文”的技巧分享帖比比皆是。部分博主详解具体步骤,直呼“AI就是救星”,网友纷纷排队“求软件”。除论文、作业外,不少学生还使用AI工具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在体验分享中,有网友称:“老师根本看不出来”“夸AI论文写得好”“给了我论文优秀”。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发现,国内类似ChatGPT的AI写作软件并不少见。如智创帮AI、秘塔写作猫、搭画快写等,普遍支持文章、论文写作。在某电商平台,记者搜索“AI代写”,一众“AI智能原创写作”商品映入眼帘,有的显示已售“1万+”,有的甚至已售“10万+”。
多名商家客服表示,咨询代写论文的顾客不在少数。记者梳理发现,商家推出的自研AI写作软件,仅需不到10元便可在一个月内不限次数和字数使用;如需购买国外AIGC产品,则按使用次数收费。记者询问利用AI代写的论文能否通过查重检测时,商家回复:“这个无法确保,但我们生成的每一篇都是原创,即便输入同样的标题,也会输出不同的内容。”
靠“一禁了之”?
AI技术正在对教育领域产生“冲击波”。此前曾有媒体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88%的受访者曾使用过AI工具,其中16.30%的受访者经常使用AI工具。由此可见,AI在高校的渗透率确实不低。
对于AI论文写作这个话题,不少高校教师存在争议,既有支持使用者,也有坚决反对、要求严禁者。据了解,国外一些大学明确出台规定禁止使用ChatGPT写作论文。在国内,《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等学术期刊相继发布关于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说明,表示作者如果在论文创作中使用相关工具,要在文章中详细解释使用程度。
出于研究目的,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杨志平曾尝试使用AI写作软件。他发现,为了让AI提供正确思路,需要不断地向AI“投喂”语料。在与AI的提问和对答中,原本模糊不清的研究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这就像与一位有着百科全书般知识量的专家交流思想,通过思想碰撞,可以启发产生新的学术观点。”杨志平说。
“AI写作软件就和谷歌、百度等搜索工具一样,刚刚出现的时候,总会引发人们的恐慌。”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芮必峰教授说,但究其根本,AI写作软件依然是一种工具,它是科技的产物,需要辩证地看待。如果学生只是将其用于有限的目的,如查找文献、罗列大纲、整理思路等,是无可厚非的,不能将其一禁了之。
山东省一位高校教师在接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是人工写作,还是AI写作,按现有的学术论文规范,只要超过规定的重复率,都应视为学术不端。此外,AI写作是基于对已有知识的检索与加工,语句重复或思想抄袭在所难免,必将涉及知识产权、肖像权等方面的纠纷,应该严格加以规范。
给AI“划红线”
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如同搜索工具一样,作为一种技术,AI的普及应用是难以阻挡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AI写作软件很难禁止,应该想办法“将魔鬼关在瓶子里”,明确AI写作工具的使用范围、程度。“与其回避,不如正视。高校甚至可以开设使用AI写作工具的公共课程,将使用规范、方法和学术道德都明确教给学生。”
我国关于AI治理的立法研究工作未曾间断。《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在包容审慎监管、应用分级分类治理的基础上,细化了技术研发者、服务提供者以及使用者的相关权利义务,要求AI技术应用符合基本的科技伦理规范。
随着AI在高等教育中的深度介入,当前高等教育中的学术训练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去年8月,《学位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初次审议。其中,《草案》对学位获得者利用人工智能代写学位论文等行为,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证书。
相较于规范AI的应用,高校还需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以适应技术的冲击。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将成为各高校持续探索的重大议题。对于学生来说,AI不是偷懒的工具,更不该成为学术造假的“帮凶”,正确合理地使用AI,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