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实习生 张渊栋
日前,《涉过愤怒的海》原著作者老晃携新作《饿兔子跳》再度亮相,引发读者及业界关注。在这本扑朔迷离的人性“沙之书”中,老晃以女性困境为内核,以海岛失踪案为引线,串联起虚拟世界与现实的致命纠缠,被评论界誉为“一部兼具文学深度与类型魅力的社会寓言”。
一场困境中的女性自我救赎
一个虚拟网名“饿兔子跳”背后的欲望与谎言,一段来自暗夜的监控视频,一起扑朔迷离的少女失踪案,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一场充满挣扎的自我救赎冒险……《饿兔子跳》的故事就自这些扑朔迷离的谜案中展开。
据了解,这部小说最开始曾以《失踪》为名,同样以一起“失踪”作为故事的线索。其中,既讲述了女大学生阮冬冬失踪始末,也折射出女主人公阮金这样的平凡女性被忽略、被遗忘的命运:独自生活,苦苦挣扎,偶尔做出一个错误选择,结果却是万劫不复。“正是这些被消失、被隐形的女性,传授给我那些我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她们难以启齿的故事是我不得不讲的,也是我一度唯一想讲的故事。”老晃表示。
于是在书中,老晃深入探讨了当代女性的种种困境与其相应的自我救赎。如阮冬冬被母亲送进戒网瘾学校的经历,成为难以挥去的梦魇,对她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又如她的姑姑阮金发觉自己“无法胜任那种单纯的、持续性的爱和责任”,只能通过虚拟网络寻求一丝慰藉。作品借人物之口诉说了单身女性的恐惧:“走在熟悉的街上我不再感到安全,坐出租车我不再和司机闲谈,走夜路会忍不住一直往后看……”小说揭示了种种对于女性的显性与隐性伤害,为那些处于黑暗角落中的女性发出了呐喊,给予她们希望的微光。
“对一位女性的剥削,就是针对所有女性的剥削”,作者把书中的个体塑造成关联着整个时代和社会中的女性群像。如阮金对爱的恐惧和无力恰恰展现了时代的症候,当爱与责任开始挂钩,她们将不得不重新考量关乎责任的命题,此时,一切选择仿佛都是一场赌注,爱如同一场战争和一次危险,一次失掉自我就将万劫不复。
如何真正靠近那“微光”?书中提出的这一问题恐怕值得所有人重新反思。而作为一个展示此种女性境遇的范本,《饿兔子跳》用故事把这个问题重新抛给女性和社会。在小说结尾中,阮金在绝望中的奋力一搏,不仅是对凶手的反抗,更是对自身命运的破局。这一设计被评论家徐刚称为“绝望与希望的交响”:“当虚拟世界的幻影散去,唯有直面深渊的勇气,能让人重获新生。”
考察网络时代的人性“形变”
将类型文学与社会议题深度融合,是本书的一大突破性。小说以“鼓州岛少女失踪案”为起点,通过网友的阴谋论、媒体的推波助澜、监控视频的病毒式传播,呈现了信息爆炸时代的舆论狂欢与人性异化。书中“游隼2015”“冷库大青蛙”等网名背后的匿名者,既是真相的追寻者,也是暴力的共谋者。老晃犀利指出:“网络世界的恶意从不休眠,它随时准备将人吞噬。”
有评论认为这本书正在“以悬疑叙事处理时代经验”,认为作者将虚拟身份、随机网名、监控伦理等元素融入故事,在生死一线的氛围中,继而反思人性的幽暗与社交媒体的伪善。而书中对传销陷阱、网络暴力、数据监控的描写,在引人入胜的同时,让读者读来渐觉脊背发凉——这些并非虚构的惊悚,而是现实的倒影。评论家徐刚认为,《饿兔子跳》讲述虚拟世界的人际风险向现实世界溢出的完整过程,而老晃选择把媒体中的暴力与女性的时代困境结合起来,让本书既成为一柄“社会解剖刀”,又成为一台“文学显微镜”,实现了“双重聚焦”。
当直播间的打赏特效遮蔽真实表情,当微信对话框的“对方正在输入”成为新型社交焦虑,老晃用《饿兔子跳》这面数字棱镜,既折射出被算法驯化的情感荒漠,也照见了在电子废墟中倔强生长的女性力量。
悬疑叙事中的时代回声
在叙事手法上,《饿兔子跳》采用回忆与现实双线交织的叙事方式,让读者一边为冬冬的安危揪心的同时,也同时深入了解到阮金这个人物,进而感受她的内心世界。巧妙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丰富度,还让读者更能沉浸其中,与角色一同经历喜怒哀乐。作品因此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著名编剧顿河读过《饿兔子跳》后,评价这是“今年看过最惊心动魄又沉着细腻的故事,像屏气凝神坐着上下翻滚的过山车。人性幽微的暗道里,唯有自省才可曲折地抵达光明,而欲念一旦自欺欺人的自洽,就会呼啸而过的毁灭人生。读到结尾的时候,看得到明亮的车灯照射下,渺小的人和巨大的影子。”在巧妙的双线叙事中,读者仿佛置身于人物之旁,感受着她们的心声和苦楚,又在充满悬疑的未解之谜中找寻着构成答案的碎片,当一切都水落石出时,我们还将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去寻求本书给予我们的精神力量和社会与时代的“未解之谜”。
值得一提的是,《饿兔子跳》自《当代》杂志首发后,迅速引发文学界与大众读者的双重热议。书中对女性命运、网络暴力、陌生人社会的探讨,使其超越类型小说的范畴,成为一部社会意识强烈的文学作品。正如老晃在采访中表示:“文学不应回避时代的疼痛。《饿兔子跳》想做的,是让那些被消音的故事重新被听见。”当读者合上这本书时,或许会想起书中那句质问——“为什么她要写那个?现在我全明白了,她是想告诉我,无论我做了什么,她都不会放弃我。”这既是对人性的声援,也对现实的应答:在黑暗吞噬一切之前,故事的力量,或许能成为照亮深渊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