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NSDD”意为“你说得对”,“DDDD”代表“懂的都懂”,表示惊讶用“我嘞个豆”,问及原因必回“因为他善”……一段时间来,社交媒体上“黑话库”不断扩容,各种网络黑话烂梗包围中小学生,不少网友吐槽,“看个评论区如同破解摩斯密码”。
社交媒体兴起以来,网络黑话就成了一种流行文化。在应接不暇的更新速度下,新的黑话和网梗,如潮水般不断涌现,它们充满着戏谑和无厘头的色彩,不仅在网络空间大肆传播,更成为了青少年群体重要的交际密码。黑话烂梗为何大行其道,如何治理?其监管难点又在哪?
现象:饭桌上作文中都在用
“隔段时间嘴里就蹦出来个新词,都不知道从哪儿学的。”谈起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家住潍坊的李先生显得有些焦虑。他说,自己孩子性格外向,之前在家写作业时,写错了字、手里的笔掉地上了,孩子就随口冒出一句“芭比Q了”。自己一开始没觉得有多奇怪,真正让他感到警惕的,是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和几个朋友露营,孩子们互相玩耍时,动不动就彼此称呼“你个老六”。李先生说,他问过孩子是否明白“老六”什么意思,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觉得好玩,“大家都在说”。
孩子喜欢说一些网络“黑话”和梗,老师也有所体会。据济南某重点小学班主任刘老师介绍,随着互联网、手机、平板设备等的普及,孩子们确实能够掌握到不少“黑话”和梗,“什么词汇流行,就说什么。下课、上下学路上的课外时间,是传播的高频时间段”。相对于普通科任老师,身为班主任的她,对这种现象的感触更深一些。
最让刘老师难忘的是,有位学生竟然将“奥利给”作为感叹词写到作文中。当时,她在上面做了两点批注。“第一,这个词不能这样用;第二,即使这样写,考试时也不会拿分。”
调查:多源于网游和短视频
孩子们口中流传、高频使用的“黑话”和网络梗,到底来自什么地方?多位家长和老师都谈到了互联网的影响。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调查发现,“黑话”和网络梗主要的起源和传播环节,是在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平台。
以孩子们喜欢使用的“你这个老六”为例。“老六”的来源,最早可追溯到《葫芦娃》动画中可以隐身的六娃。但真正火爆和传播开来,则是源于一款网络游戏。“老六”原本是游戏中的自由人角色,喜欢隐身独行或不听从队友指挥配合行动。随着该网游的流行和游戏主播把“你这个老六”当口头禅使用,“你这个老六”及“老六”流传开来。这个梗也引申用来形容某个人风格奇特、让人觉得可笑、无语等意思。
目前有孩子还在使用诸如“芭比Q”“YYDS”(意思是“永远的神”)等网络词汇。这些词汇最初的起源传播,很大程度上仍是网络游戏和短视频。以“芭比Q”为例,原本英文读音的词汇意思是烧烤,后来由于短视频游戏主播在玩网络游戏时的感叹加上电音声效,而逐步火爆流行,意思为“完了”“完蛋了”。所谓“YYDS”也是起源和传播于网络电竞游戏,在对战游戏中主播的呼喊被简化为这四个字母,成为流行语。如今,这四个字母也用来赞美喜爱的人物、事物或表达极度夸奖。
而“奥利给”虽然语义较中性,但却是把汉字“散装”组合,原本是“给力噢”的倒读。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格斗游戏《街头霸王》和《拳皇97》中,角色在出招时所喊出的口号。真正“出圈”同样是在短视频平台,不少网络主播在直播或短视频中,频频使用“奥利给”感叹,而逐渐流行起来。
“我感觉,还是刷短视频、看搞笑视频、玩游戏时看到听到学到的。”李先生说。调查也发现,一些网络“黑话”和烂梗之所以流行,有孩子们接触使用电子设备频繁,以及“校园社交”之间的互相学习、模仿。
困境:话梗“变种”多、速度快
记者注意到,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去年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
调查发现,对于有的“黑话”和网络梗,家长并不十分紧张。但对于贬义词、拼音和汉字“混搭”、涉及人身攻击侮辱等不规范的“黑话”和梗,无论家校层面还是互联网平台,都较为重视。不过,由于互联网变化快、涉及领域多等特点,在教育倡导上也面临困境。
“‘黑话’和梗有其生命周期,短则约半年,长则一两年,然后又出来一批新的黑话和梗。”刘老师说,互联网变化迅速,对不断变化的黑话烂梗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老师能做的往往就是口头提示和纠正。“一旦发现,会把学生单独叫到办公室进行提醒和询问孩子内心的想法,与家长沟通一起协作纠正。”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些新奇的语言、新奇的文化总能刺激和吸引他们。”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宗春山说,网络“黑话”和烂梗,表面看新奇、感染性强、变化快,但更深层面是孩子们寻求独立群体文化,逃避与成年人交流沟通,要与成人社会保持距离的心理。然而,这容易影响到孩子的规范养成和身心成熟,不利于孩子融入社会。他建议,各互联网平台和主播等从业者,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不严肃、不规范的内容传播;家长和学校也要提升孩子的网络素养,让孩子更多掌握标准化、有价值的语言和文字。
刘老师提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得语言的顺序影响个体对文化的理解。一些黑话烂梗基于对经典文本和历史的片面解构得出,未成年人先入为主地接触到这些,很有可能对历史、名著及其背后蕴含的内核产生曲解。她建议:“当孩子们摄入足够经典和优秀的文本,习得更好、更美、更高级、更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语言,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对这些低质的、庸俗的表达产生免疫力和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