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2025年高考进入倒计时,有关专业选择的讨论再度升温。近期,教育部发布了《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范围内新增、撤销、调整专业点3424个,29种新专业亮相。新专业的设立不仅为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新机遇。对高考生来说,此次专业调整藏着哪些“未来密码”?
学科交叉成趋势
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科技发展重大趋势,成为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路径。据教育部专家解读,此次新增学科着力强化文理交叉、文工交叉、文医交叉。政策文件中高频提及“战略急需”“新兴交叉”,意味着专业调整已经从传统的“加减法”走向了更为深入的“调结构、促融合”。
交叉学科的设置往往与当前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关。例如,交叉学科中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均是在科技自强自立背景下,为解决卡脖子技术人才培养所设立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围绕数字中国战略,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设立;集成电路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
山东大学自2000年起便开始尝试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当时,学校外国语学院与法学院创办的“英语+法语”双学位项目、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创办的“英语+国际政治”双学位项目等。经济学院与数学学院创办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基地班(彭实戈班),开创了文理交叉培养的先河。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整合各学科优势,设立16个双学士学位试点项目,在学习年限内完成相关学位修读需求,可获得两个学位。通过专业强强联合,打造理工交叉、经管文理交叉、医文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复旦大学,文科与理工医学科交叉的双学士学位规模占2025级招生人数的12.4%,可以说,“新文科”占了学校交叉门类的“半壁江山”。
作为人文社科强校,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宣布成立人口与健康学院,整合了人大在人口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老年学和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从非临床医学的角度,在大健康领域发力。同年年末,人大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签署战略合作,打造全国首个“文医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展现了“文医交叉”的发展路径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一批以师范类院校为代表的老牌文科强校也均已入局医学。
“AI+”拓展边界
在今年公布的新专业中,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分别开设“智能影像艺术”(艺术学)和“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学)专业。这两个非工科“智能+”专业的设立,意味着高校专业中“智能+”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截至2024年6月30日,已有239所高校开设了总计723个交叉学科,共878个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科学”“智能”“管理”“技术”“医学”“能源”“信息”“文化”“经济”“材料”“数据”“生物”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在723个交叉学科中,人工智能是最热门的交叉学科,共有27所高校“抢滩”开设。
另根据教育部统计显示,近五年“双一流”高校新增专业达1068个,其中,“智能”“智慧”成为关键词。在此背景下,国内高校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相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或是设立人工智能辅助传统学科的“新型学院”。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交汇点的985、211高校也纷纷躬身入局。2019年3月,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35所高校获得“人工智能”新专业的首批建设资格;至今年,已经有超半数的985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
清华大学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由78岁的图灵奖(A.M.Turing Award)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担任首任院长,学院发展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理论与架构”和“人工智能+X”两个重点方向。其中,人工智能+X着眼AI对其他学科的带动,涵盖AI安全治理、公共卫生医药、智能汽车与制造、能源及环境等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在去年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同时发布“AI+先进技术领军班”。“领军班”采取学科交叉、“课程+项目”等新型培养方式,促进人工智能与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并与行业领军企业深化产教融合,优化“高校—企业—政府”人才培养生态。
武汉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重点聚焦数理基础与数据科学、机器学习与智能科学、智能自然科学、智能社会科学等四大方面,力争在“AI+理学”“AI+工学”“AI+医学”“AI+人文社科”等前沿领域实现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2011年开设IEEE试点班,进行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2019年,上海交大开设国家首批人工智能专业,设立人工智能(卓越人才试点班)。2024年,学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同时新增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并开设首届人工智能(拔尖英才试点班)。
设置“绿色通道”
此次还有一个新机制值得关注。为更快响应国家战略,教育部首次建立了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为重点领域开通专业设置“绿色通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今年全国两会再度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低空技术与工程”就被加入本科专业目录。针对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教育部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双一流”高校增设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并从今年起启动首次招生。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一老一小”相关专业点增设也备受关注。在此次增列的29种新专业中,“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老年医学与健康”均位列其中。
“健康”“运动”也正成为高校专业建设的新关键词。此次专业调整中,包含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贵州大学、湘潭大学等18所高校新增运动训练专业,哈尔滨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等11所高校新增足球运动专业,齐鲁师范学院、河南体育学院、内江师范学院3所高校新增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首都师范大学、沈阳城市学院、朝阳师范学院、武汉文理学院、广州华商学院等8所高校新增体育教育专业,另有多所高校新增体育学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