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泡泡玛特饥饿营销能否撑起市值

2025-07-01 09:19:2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贺楚婧

济南某泡泡玛特门店内多款热门盲盒已售罄

近期,泡泡玛特新闻层出不穷:扬州商场发生黄牛霸占自动贩卖机抢购事件、二手市场出现溢价14倍的炒作、市面假货泛滥、高仿品却通过正品防伪验证、加速海外建厂被质疑意在避税……

这家凭借盲盒经济迅速崛起的千亿市值巨头,正深陷一场由自身成功引发的危机:全球门店因抢购乱象频发导致多次闭店;仿制品泛滥冲击市场根基;出海策略陷入避税争议;核心IP面临文化空洞拷问。当购买一个潮流玩具需要消费者彻夜排队、与黄牛斗智斗勇,甚至面临抢购冲突的风险时,泡泡玛特最初标榜的“传递快乐”品牌理念,还剩下几分真实?

失控的线下:抢购乱象频发

6月15日清晨,杭州西溪天街商场尚未开门,据现场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数百名消费者已在风中蜷缩于帐篷和折叠椅中。根据泡泡玛特官方微博发布的信息,他们等待的正是泡泡玛特新店开业。然而开业仅两小时,就有消息称,货架被黄牛以“端盒”(整箱扫货)方式清空。门店以“内部整改”为由关闭,视频中顾客高喊“凌晨排队全白等”,商场保安在推搡中徒劳维持秩序。

记者了解到,这已是半年内泡泡玛特发生的第五起因抢购冲突导致的闭店事件——从扬州吾悦广场的黄牛抢购事件到印尼峇厘岛新店因抢购冲突开业两天即闭店;再到伦敦购物中心发生大规模斗殴、韩国因安全隐患暂停LABUBU销售。

在扬州事件中,六名黄牛通过地下停车场直梯提前进入商场,为抢购刚上新的LABUBU系列盲盒,霸占了泡泡玛特自动贩卖机狂扫新品。当一名排队青年劝阻其“一人买一个”时,其中一名男子扼住他的喉咙,颈部淤紫的照片在社交网络疯传。警方介入带走涉事者后,被破坏的机器也宣告停摆。吾悦广场事后承认:“商场无专门员工通道,黄牛可能通过停车场直梯提前进入。”

6月17日,记者走访了济南某商场内的泡泡玛特门店,发现展架上琳琅满目的潮玩让人目不暇接,走近细看发现LABUBU、哭娃等系列盲盒产品下方,都贴着“此商品已售罄”的标签。“这些爆款已经断货很久了,现在济南门店都没有现货。”一位店员告诉记者,何时补货这个他们也说不好,可以添加店里微信或者关注公众号的补货通知,到货就会有提醒。

在收银台附近,记者看到多位消费者正在扫码关注泡泡玛特公众号。一位来给女友买盲盒的男生告诉记者:“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来店里碰运气了,每次都是空手而归。现在买它们比抢演唱会门票还难。”他的朋友补充道:“我们加了十几个潮玩交流群,就为了第一时间知道补货消息。”

这种“上架即售罄”的常态,迫使真正爱好者转向高价二手市场。记者在二手平台发现,LABUBU新品炸虾耳机包原价99元,二手市场被炒至1499元,溢价14倍。

线下门店抢购乱象,泡泡玛特是否需要担责?对此,上海段和段(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马思程告诉记者:“泡泡玛特一般不需要承担责任,但如果商店未尽到合理的安保义务,或因场地原因造成他人意外事故的情况下将会承担一定责任。”

记者就抢购乱象、“上架即售罄”等问题致函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6月15日杭州事件系商场自行以LABUBU为宣传卖点,并非品牌方行为,并强调当天新店并未上架LABUBU系列产品。针对爆款售罄的问题,负责人表示“我们已开启线上预售,让更多人能够买到LABUBU。”

假货泛滥冲击收藏市场

随着泡泡玛特LABUBU系列在全球范围内的爆红,中国玩具制造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迅速推出“一比一复刻版”产品。记者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发现,这些仿制品不仅在外观上做到高度还原,甚至通过特殊渠道获取了正品防伪数据,使得扫码验证时也能显示“正品”标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被戏称为“LAFUFU”的仿品在国内外市场一度供不应求,不少仿品下方都写着“已售出几百件商品”。

不仅如此,在某二手交易平台有商家以每个5元的价格大量回收正版包装盒,装入仿制玩偶后二次销售,创造出难以辨别的“真盒假货”。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操作手法极具迷惑性,即便是资深玩家也常常中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玩具厂负责人坦言:“我们最初只是小批量试水,没想到市场需求如此旺盛,现在生产线已经全速运转。”

这种状况也改变了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曾经的泡泡玛特重度爱好者小李告诉记者:“我收藏了三年泡泡玛特,花了十几万。但现在想想,这些本质上都是塑料玩具,为什么非要为那个logo多付几十倍价钱?”像小李这样转向购买仿品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记者在社交平台发现,不少消费者发帖讨论如何购买与原版1:1仿真的“祖国版”泡泡玛特,甚至组建交流群,分享购买心得和鉴别技巧。

面对这场打假危机,泡泡玛特似乎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加大打假力度需要投入巨额成本;另一方面,过于严苛的防伪措施又会影响产品体验。

记者了解到,泡泡玛特2024年推出的“芯片防伪”技术就引发了不小争议——由于需要在玩具体内植入芯片,导致部分产品重量分布不均,影响了把玩手感。这一设计遭到了核心玩家群体的强烈反对,最终不得不进行调整。

有知识产权专家指出,泡泡玛特面临的不仅是打假问题,更是对其商业模式的考验。当产品的金融属性被过度放大,收藏价值远超使用价值时,自然会催生出庞大的仿制市场。

出海避税与IP西化

天眼查显示,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曾用名: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位于北京市,是一家以从事零售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2亿人民币,并已于2020年完成了IPO上市,交易金额50.3亿港元,创下当时国内潮玩行业IPO纪录,市值曾一度破千亿。

公开数据表示,泡泡玛特自2023年起加速推进供应链外迁计划,2024年第一季度越南海防市生产基地正式投产,海外产能占比达10%,并计划三年内提升至30%。

这一调整被业内视为“关税突围”的典型策略。泡泡玛特核心材料供应商——苏州龙杰在财报中指出,其涤纶长丝类产品因泡泡玛特东南亚产能扩张,海外订单量环比增长85%。然而,供应链转移也带来连锁反应:物流成本上升15%,且越南工厂的工艺磨合期导致首批产品瑕疵率高于国内。

这种产业转移直接带来了产品定价策略的调整。以爆款产品LABUBU三代为例,国内官方售价维持99元不变,而美国市场定价则高达27.99美元(约合201元人民币),溢价幅度超过100%。

这种“越南制造+欧美溢价”的商业模式,虽然帮助泡泡玛特维持了71.3%的海外毛利率(较国内市场高出7.4个百分点),但也引发了关于“税负转嫁”的争议。摩根大通分析师在研报中指出,泡泡玛特通过生产地转移规避关税,但成本实际由欧美消费者承担。

不过,高价策略并未抑制需求——LABUBU在美国因明星带货持续走高,二手市场溢价数十倍。

与此同时,产品设计正经历微妙转向。记者了解到,2024年,北美团队签约洛杉矶设计师丽比·弗莱姆(Libby Frame),推出朋克少女IP“叛桃”(Peach Riot),在欧美市场迅速走红。然而,“叛桃”乐队成员的设定完全脱离泡泡玛特早期IP的东方志怪美学,如LABUBU融合的北欧精灵传说与东方志怪符号。

此外,有公开报告显示,泡泡玛特中国设计师作品在海外新品中的占比从2023年的65%降至2025年的42%,“叛桃”等西方IP逐渐占据主导。

天价潮玩的文化空洞

LABUBU是由泡泡玛特携手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共同打造的虚构角色盲盒,其形象灵感源自精灵概念。它的全球爆火看似印证了商业成功:财报显示,LABUBU单IP贡献2024年营收的23.3%(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TikTok话题播放96亿次。

6月10日,一只薄荷色LABUBU雕塑在永乐春拍上以108万元落槌,创下潮玩拍卖纪录。同一场拍卖中,全球限量15版的棕色LABUBU以82万元成交。

但在文化消费成熟的欧美市场,LABUBU未能复制泰国现象——后者曾因女明星Lisa带货引发全民狂热,甚至获封“神奇泰国体验官”。而在欧美市场,记者浏览了很多海外交易平台评论区发现,少数消费者是因为了解其背景故事或真正喜爱其长相而购买,更多人视其为“社交货币配件”。

在这些火爆现象的背后,有潮玩行业分析师指出,与其他成功出圈的IP相比,LABUBU缺乏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不过目前泡泡玛特也在试图以多元业态弥补内容短板:北京主题乐园推出“精灵勇士训练营”互动剧,手游《梦想家园》上线首周下载量破百万。但有分析师指出根本矛盾:“潮玩不等于潮流文化”。当创始人王宁将“五年成为中国最接近迪士尼的公司”的目标改为“做世界的泡泡玛特”,这更被业内解读为对故事短板的妥协。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国内市场的混乱局面不仅损害了普通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正在吞噬品牌长期建立起来的文化价值。当爱好者们不得不与黄牛斗智斗勇,当购买心仪商品变成一场体力与运气的较量,泡泡玛特最初标榜的“传递快乐”的品牌理念正在被残酷的现实消解。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