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为生育减负 让生活提质

2025-08-08 09:30:5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日前对外公布,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中国构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落子和有力抓手。它并非孤立政策,而是与降低托育成本、减轻税收负担、保障女性权益、优化休假制度、提升健康水平、倡导友好文化等一系列政策紧密协同,共同形成了一张旨在系统性地破解“不愿生、不敢生、生不好、养不起”难题的政策网络。

人口均衡发展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人口问题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发展、社会稳定、经济活力和未来竞争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也是社会高速发展绕不开的话题。我国目前正迈入老龄化社会,有分析显示,2035年前后我国更将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在此背景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关乎国运兴衰的战略抉择。

人口老龄化正从趋势演变为紧迫挑战。国际经验表明,生育率一旦跌破1.5,便陷入“低生育陷阱”。日本三十年经济低迷、南欧社会活力衰退、韩国“人口悬崖”导致大学倒闭潮,都指向同一逻辑:劳动力萎缩,市场收缩,创新减速,财政赤字,福利收缩,年轻人外流,形成负向螺旋。人口是发展的主体,更是经济可持续性的核心变量。保持适度人口规模与劳动力供给,对应对百年变局、稳定内需市场、激发创新动能具有基础性作用。

分析原因不难发现,生育意愿低迷的背后,是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职业发展等多重民生痛点的交织。有相关调查就显示,经济压力、无人照护与工作家庭冲突构成抑制生育的三大主因。

目前,国家已经瞄准痛点,频频出手。免费学前教育,是近期的热门话题。其实从鼓励生育,到大班免费,未来可见还会有更多利好,我国对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打出“组合拳”。

国家打出“组合拳”

记者梳理发现,我国近年来出台一系列降低“三育成本”(生育、养育、教育)、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政策,维持适度生育水平,为国家的未来投资。

从放开生育数量来看,2021年,《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同时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

补贴方面,2025年1月1日起,中央财政统一对0—3岁婴幼儿按每个儿童每年3600元(月均300元)向家庭发放育儿补贴,由户籍所在地线上线下申领。

减税方面,专项附加扣除中,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分别从每月1000元提高至2000元;赡养老人提高至每月3000元。

此外,生育休假与保险也正在不断完善。完善产假、哺乳假、男方陪产假制度;鼓励地方探索父母育儿假,并建立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生育保险覆盖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城乡居民医保同步保障生育医疗支出。甚至在房贷方面也下了功夫,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对多子女家庭购买首套或改善性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可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浮,部分城市明确二孩上浮20万—40万元。公租房和购房补贴:符合条件的多子女家庭在户型选择、轮候排序等方面优先;多地试点一次性购房补贴(如武汉二孩6万元、三孩12万元)。

综合配套与社会氛围也有所跟进。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强化生育服务、育幼体系、教育、住房、就业等13项一揽子举措,并首次在国家层面要求营造“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社会文化。

目前,免费学前教育已开始逐步推进。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预计今年秋季学期将惠及约1200万人。权威解读更是指出,仅今年秋季一个学期,全国财政将增加支出约200亿元,相应减少家庭支出200亿元。并且在未来,将适时研究完善政策措施,让更多孩子享受到政策红利。

不难看出,这些行动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投资于人”的发展理念,形成从“能生”到“敢生、易养、优育”的国家层面政策链条,其目标不仅是应对短期人口挑战,更是为了建设一个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社会,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口基础。

【时评】

让育儿家庭感受“共担”温暖

有句话说得好,“人口是国力的第一资源,也是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火墙。”我国把“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写入顶层设计,绝非简单应对“少子化焦虑”,而是面向本世纪中叶现代化目标的战略再平衡。

从“放开生育”到“支持养育”,我国正在用制度创新打通“能生—敢生—易养—优育”全链条。过去十年,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三孩”的数量松绑,但政策效应递减证明,仅靠放开远远不够。近年来,一系列国家层面政策密集落地:育儿补贴全国统筹、免费学前教育分步实施、多子女家庭住房信贷优惠、父母育儿假成本政府分担……这些举措的共同特征是“为家庭减压”,把原由家庭承担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部分社会化,实质是把“人口再生产”视为国家公共投资,而非私人负担。这是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转变。

曾有专家提出,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强国,必须跨过“未富先老”的陷阱。放眼全球,美国凭借移民政策和较高生育率保持人口增长,印度凭借年龄结构跃升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都在重塑全球产业链与地缘政治。我国无法复制大规模移民路径,唯有通过内部政策调整,把潜在生育意愿转化为实际生育行为,才能在全球人才与产业竞争中争取时间窗口。

人口问题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外部性,一旦错过干预时机,再补救的成本将呈指数级上升。当下,国家用补贴、假期、贷款等工具为年轻家庭“减负”,就是为国家未来“增重”。只有把人口战略从“应急”转为“常态”,把生育支持从“福利”升级为“投资”,才能让每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前进力量。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