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莹
2025年8月,随着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发布,俗称“鼠标手”的职业性腕管综合征(OCTS)被正式纳入国家法定职业病范畴。在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可看到,“鼠标手”只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鼠标手”是用鼠标才会得吗?如何确诊?如何预防和缓解?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就此采访了济南医院职业病科副主任医师薛宁进行详细解读。
“鼠标手”≠职业性腕管综合征
薛宁介绍,“‘鼠标手’是民间通俗说法,指由于长期使用鼠标、键盘、手机等电子设备造成的手腕不适,其本质是腕管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可以说,‘鼠标手’是腕管综合征其中一个通俗的称呼,但它不是医学诊断用语。相关文件明确指出,职业性腕管综合征在制造业一线工人以及从事繁重家务劳动的家庭主妇中更为常见。在普通人群中,腕管综合征的总发病率为1%—5%,且多见于40—60岁,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这一政策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怎么证明我是因为工作才有的‘鼠标手’呢?”“为了防止‘鼠标手’,我自费买了人体工程学鼠标。”对于网友关注的几点,薛宁解释:“虽然长期使用电脑鼠标、键盘也可能导致手部不适,有时被大家称为‘鼠标手’,但符合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即由职业活动引起且达到特定严重程度的腕管综合征,在单纯从事办公电脑操作的人群中实际发生的比例相对较低。希望大家能正确理解‘鼠标手’的实质,避免将所有手腕不适都归咎于鼠标操作或简单地期待获得职业病认定。”
制造业是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高发行业
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分布具有显著的行业和岗位特异性。国家文件明确指出,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电子设备(尤其是精密元器件)组装、家具生产(打磨、组装)、汽车制造(零部件装配、总装线)、生物药品(实验操作、分装包装)、玩具加工(细小部件拼接)等行业是OCTS的“重灾区”。
在这些行业中,装配工、搬运工(尤其是需要频繁抓握、托举重物者)、使用气动工具或小型手动工具进行高频次操作的操作工、包装工等岗位风险最为突出。这些岗位的共同特点是劳动者需要长时间、日复一日地重复进行手腕的屈曲、伸展、旋转(桡尺偏)或需要持续/爆发性用力的抓握动作,这种长期的生物力学负荷是导致腕管内正中神经慢性卡压损伤的根本原因。
医学检查是确诊腕管综合征的关键环节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医学上的正式术语,有一套科学、客观且严格的国家标准(GBZ336—2025)作为依据。指由于手腕部位的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导致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桡侧出现麻木、刺痛、疼痛、无力等症状的一种神经压迫性疾病。其核心在于确凿的职业暴露史和明确的神经损伤医学证据。
薛宁详细说明了诊断OCTS的严格条件:具体来说,患者必须具有连续3年及以上从事明确界定为“手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职业史,这些作业常见于制造业中的精密组装、反复拧螺丝、高频次包装或重物搬运等场景。症状上,区别于普通的手腕劳损或关节炎引发的局部疼痛,OCTS的典型症状麻木、刺痛、灼烧感或无力等症状高度集中于拇指、食指及中指区域(正中神经支配区),且显著特点是夜间或清晨醒来时症状常常加剧,甚至影响睡眠,这与普通疼痛多与活动相关、休息后缓解截然不同。
薛宁说:“医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环节,临床体格检查如Tinel征,就是轻叩腕管诱发麻木刺痛,另一个是Phalen试验,屈腕诱发或加重症状,这两项结果需为阳性。更为客观的金标准是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必须显示正中神经在腕管部位存在明确的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等异常。”
“只有当职业史、典型症状和客观的神经损伤证据三者兼备,才能诊断为法定的职业性腕管综合征,从而享受相应的职业病保障。大多网友所说的手腕疼痛,病因多为短期劳损、运动损伤、偶发外伤或骨关节炎等,症状范围不特定于正中神经区域,相关神经学检查亦为阴性,且无长期特定职业活动作为背景。”
从早期信号到不可逆损伤,如何及时干预?
除了手指麻木这一症状,鼠标手还有一些信号,包括:夜间或晨起时手指麻木症状加重,可能被麻醒;握力下降,拿东西易掉落;严重时出现大鱼际肌肉萎缩,也就是拇指根部变薄。要想自查肌肉是否萎缩,可以进行按压,如果肌肉饱满,说明正常;如果按压后,肌肉比较扁,且特定区域手麻,表明有萎缩的情况。
“我们在今年年初接诊了一名中年女性患者,她在一家餐厅工作,平时和面比较多,一个月前她的左手指出现麻木的症状,食指、中指、环指指尖较为明显,夜间加重。在当地医院曾按照颈椎病治疗,来到医院通过检查我们排除了颈椎病。”通过肌电图显示,这位患者左侧正中神经呈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表现,诊断为腕管综合征,通过口服药物治疗、针灸和超声波治疗,症状明显减轻,效果缓解显著。
薛宁纠正了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鼠标手”只是劳损,不需要治疗,按摩就好,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殊不知“鼠标手”发展到晚期会对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劳动者自身应保持正确手腕部工作习惯、减少手腕部过度用力、降低手腕部重复作业频率。工间休息时,可适当做手腕部放松活动,或局部按摩,缓解肌肉疲劳。业余时间应避免手腕部过度活动产生腕部损伤。
职业性腕管综合征可采取腕部制动、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中医治疗等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行腕管减压术。
药物治疗要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神经营养药物等。薛宁介绍:“腕部夹板固定是临床上常用的保守治疗措施,具有简单、方便、经济等优点。”常规的运动治疗包括腕关节主动和被动的屈伸运动,腕部抗阻肌力训练和手指力量训练。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和温热作用可加快腕部血液循环、促进周围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提高正中神经兴奋性,促进损伤神经的愈合。
【延伸关注】
还需警惕哪些职业病?
薛宁提醒,制造业劳动者面临的职业健康风险是多元化的。除新纳入的职业性腕管综合征(OCTS)外,还需高度警惕:
尘肺病:在矿山、陶瓷、铸造、打磨、建材等行业,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可导致不可逆的肺纤维化。是我国目前报告病例数最多的职业病,强调防护口罩(具)的正确佩戴和作业场所通风除尘至关重要。
职业性噪声聋:在机械加工、冲压、锻造、纺织等高噪声车间,长期接触强噪声可导致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佩戴有效的隔音耳塞或耳罩是基本防护,定期进行听力检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职业性化学中毒:涉及有机溶剂、重金属、有毒气体等的生产、使用环节,存在急慢性中毒风险。严格操作规程、佩戴防毒面具、确保通风是预防要点。
职业性腰背痛/肌肉骨骼疾患:重体力搬运、长时间不良姿势操作、全身振动(如驾驶工程车辆)是主要诱因。强调正确搬运姿势、工作台面高度调整、工间休息与拉伸、机械助力设备应用等综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