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子涵”“梓萱”不流行了?这届新生名字藏着“中国式浪漫”

2025-09-05 10:07:0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近日,全国各地学校开学,不少小学新生的名字令人惊艳。曾经遍布每个班级的“子涵”“梓萱”等网红名字逐渐退潮,取而代之的是“扶苏”“清晏”“邕熙”“星遥”等充满古风韵味的名字跃入眼帘。该话题一度冲上热搜。很多网友看完直呼“画风变了”“仿佛打开了《诗经》里的花名册”。不少人感叹:“新款”姓名如诗如画,创意十足,这届家长果真是用心了!

这场取名字的“洗牌”,不是简单的审美轮回,也不是对传统文化机械的复刻。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潮涨潮落,折射出每一代人对“起个好名字”寄予的朴素期待。

“子涵”成为过去式了?

你还记得昔日那些爆款名字吗?

2022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二〇二一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了当时的流行趋势。

2021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男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沐宸、浩宇、沐辰、茗泽、奕辰、宇泽、浩然、奕泽、宇轩、沐阳。其中“沐宸”使用人数达到2.3万,登顶榜首。

女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若汐、一诺、艺涵、依诺、梓涵、苡沫、雨桐、欣怡、语桐、语汐。其中“若汐”使用人数达到1.8万,成为女性新生儿名字首选。

伴随着港台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共振,人们取名自电视剧中温柔娴静的女主角、小说中诗意盎然的角色名,用“子涵”“梓萱”寄托美好寓意。拥有多年教师工作经验的张老师回忆,几年前,她所带的一年级班级里,三个“子涵”同时举手回答问题。

而当“子涵们”“泛滥成灾”时,家长显然更注重个体表达。不想让孩子名字成为“爆款”,成为不少父母的新选择。不少人特意避开网红名字,甚至有人专门查阅古籍典故,只为给孩子取一个不重复又有内涵的名字。

上海“90后”妈妈李女士给女儿取名“苏蘅”,取自《红楼梦》中的“蘅芜苑”,希望女儿能有独特的文化气质。在安徽合肥,一位父亲为女儿取名“纫秋”,取自《离骚》“纫秋兰以为佩”,他解释:“希望她能像秋兰一样坚韧芬芳,而不是成为某个模板化的女主角。”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陆续推出“重名查询”服务,家长只需在手机端输入拟取的名字,就能立即获取该姓名在当地的重复数量。这项便民服务意外地成为了姓名多样化的“助推器”。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父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回升。《诗经》《楚辞》等古典文献成为取名的重要灵感来源。诸如“疏桐”,出自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知许”,出自李清照《永遇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邕熙”取自《汉书》“百姓邕熙,国家安宁”;这类充满诗意的名字层出不穷。

北京语言大学命名文化研究中心2024年的调查显示,采用诗词典故的新生名字占比已达38.7%,较2015年增长近三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姓名印记”

除了文化惯性带来的文化自觉,每代人的取名都与当代的社会心理同频共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援朝”“跃进”“卫东”扎堆出现。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个体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人们用这些字眼传递对新中国的期待、致敬保家卫国的热血、表达对红色理想的信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物质丰裕,让个体意识逐渐觉醒。“伟”“强”“静”“丽”等单名盛行。“伟”“强”不再指向宏大叙事,而是对个体幸福的追求;“静”“丽”则折射出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可以说,名字的演变历程背后,藏着一个国家走过的道路,从闭塞到开放,从贫瘠到繁荣。取名的每一次“转向”,都是社会心理的潮起潮落,都是社会情绪的显影。从“贱名好养”到“跟风寻根”,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好名字”。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都会通过取名来表达不同的心愿和美好期待。它与集体情感共鸣,或寄托活下去的希望,或寄托圆满的期许,或寄托着文化自信的觉醒……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子涵梓萱”时代的过去,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是一个更成熟文化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时代里,名字不再是跟风的符号,而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个人与家族、历史与未来的精神联结。

取名易陷入的误区和迷思

不过,这次热闹背后,我们也需要清醒。在追求典雅、独特的潮流里,如果用力过猛,可能适得其反。

一段时间以来,诸如“朱雀玄武敕令”“周天紫微大帝”等名字曾引发争议。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起名注重文化内涵,不代表等同于使用生僻字。在某小学,班主任李老师对着花名册发愁:“班里有个叫‘’的学生,每次录入系统都显示乱码,家长还坚持说这是《易经》里的字”。

这种现象反映出生僻字使用的矛盾:一方面,家长希望通过罕见字彰显文化独特性;另一方面,户籍、银行等系统的字库更新稍显滞后,导致实际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对此,命名应在文化深度与实用性间寻找平衡。

重视起名并不代表盲目“追名”。当下,一些父母花重金请“大师”测名,追求“五行平衡”“音形义俱佳”,甚至迷信“生肖宜用字”。这种名字崇拜看似是重视,实则是对文化的误读。若只追求“字形好看”而不知“扶苏”的历史背景,只迷信“五行补运”而不解“朱元璋五行命名法”的文化逻辑,则可能又会引起新的跟风浪潮,导致“古意尽失”,落入俗套。

对今天的家长而言,比起给孩子取一个惊艳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日常里践行名字中的美好——教“扶苏”学草木的坚韧,教“清晏”懂家国的安宁,让名字里的文化基因,真正成为孩子一生的品格。

一个好名字,未必“高端大气”,但一定“有根有魂”;未必“独一无二”,但一定“真诚动人”。我们希望,几年后,那个叫“扶苏”的孩子,可以在课堂上为一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眼睛发亮;而另一个叫“邕熙”的孩子,也能在博物馆看到“邕”字青铜器时,联想到“天地和谐”的古典哲思。彼时,名字与文化的互文,方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也为孩子的成长增添一份活力。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