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它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可能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隐形感冒”。日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举办的健康知识发布会上,相关专家介绍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通过他们的视角,撕下贴在心理与精神问题上的陈旧标签,探寻科学诊疗的真相。
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当前,社会中仍然存在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现象,患者常常因病耻感和污名化回避或延误就诊,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公众的误解不仅让患者承受‘疾病+歧视’双重压力,更阻碍其就医康复,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常见精神疾病。”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杨楹说。
“现实中,不少人将抑郁症、焦虑症等同于‘情绪脆弱、抗压力差’,这是典型认知偏差。从医学角度看,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本质相似,根源在于大脑功能及神经递质调节异常,抑郁症常与血清素失衡相关,焦虑障碍则与大脑杏仁核过度激活有关,绝非‘性格缺陷’或‘心理脆弱’。”杨楹表示,精神疾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绝大多数精神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物理治疗等得到有效控制。
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多源于混淆“严重精神障碍”与“常见精神障碍”,事实上常见精神障碍较为普遍。杨楹介绍,长期失眠、对事物提不起兴趣,可能是抑郁或焦虑的早期信号;儿童长期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是适应障碍的表现。这类疾病有轻、中、重不同程度,轻度患者通过心理疏导、调整生活方式即可改善;中重度患者需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干预。
抑郁症可防可治
抑郁症作为常见的精神障碍,显著损害患者的工作、社交能力,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不过,即便部分人群属于高发群体,通过提前预防与早期识别,仍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与危害。山东省戴庄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谷传正介绍,五类高发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有家族遗传史者,父母、兄弟姐妹等近亲属中有抑郁症患者的人比普通人容易患抑郁症。”谷传正介绍,女性独特生理周期相关的激素波动以及更多的社会压力等,使女性容易患抑郁症。此外,经历重大负面生活事件者,生活中有亲人离世、离婚、失业、遭受重大创伤等情况的人群,也容易患抑郁症。而患有慢性躯体疾病者,特别是那些伴有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功能的患者,也极易出现抑郁情绪。青少年面临学习、自我成长等多重压力,老年人则可能经历退休、丧偶、空巢等挑战,这两个年龄段都是抑郁高发期。
抑郁症的早期信号可从多维度识别,如情感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此外,患者在认知上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甚至自我否定、产生消极念头;躯体上则可能出现头痛心慌、食欲减退、疲乏无力、性欲减退等症状。在老年抑郁群体中,外显的情绪低落症状可能并不典型,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多样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这常是其内在情绪问题的重要临床表征。
日常应从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技巧等方面进行预防。“抑郁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勇敢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亲友也需给予理解陪伴,科学治疗能让绝大多数患者缓解症状、回归正常生活。”
筑牢“家—校—社”防护网
目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杨楹在会上表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涉及情绪调节、行为控制等多个维度。应对这一问题,需凝聚家庭、学校及社会多方力量,做好预防,坚持“早发现、早处理”,经专业诊断确诊心理问题,需以“心理辅导+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的成熟体系干预,帮助孩子逐步恢复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是情绪类问题。”杨楹介绍,有些孩子可能被持续的“坏情绪”困扰,比如表现出超过两周的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者容易烦躁、发脾气,这可能是抑郁的表现;另一些孩子则可能被“过度担心”影响,比如害怕与人交往、与父母分离时表现出远超年龄的恐惧,或者对日常小事控制不住地紧张,这常常是焦虑的表现。
其次是行为控制问题。一些孩子行为控制能力较弱,似乎总比同龄人“慢半拍”,表现为注意力难集中、小动作频繁、性格冲动,可能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核心特征。除此之外,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包括其他异常行为。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或出现极端节食、暴食等进食紊乱行为,也都是需要高度警惕的心理健康红灯。
预防是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首要环节,核心在于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包容的成长环境。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少评判、多倾听,了解其需求与困扰,及时给予鼓励支持,让家成为孩子可倾诉的“安全港湾”和“安全基地”;学校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通过心理课程、主题讲座普及知识,营造心理安全的校园环境,从源头降低问题发生概率。
“一个核心的判断原则是:当孩子的情绪或行为发生了持久且明显的改变,并且严重影响到他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时,我们就该意识到,这可能需要专业的帮助了。”杨楹提醒。
老年人宜多参与社交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角色的转变和身边亲友的减少,有一些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随之而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毛雪琴说,对老年人的心理支持,需综合考量其心理、生理与社会需求,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
老年人自身首先应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既要理解并接纳自身衰老过程,主动适应环境与社会身份的转变;其次,老年人可多参与社交活动,拓展社交圈以避免社交孤立,同时保持思维活跃、提升自我认同;老年人还可培养多元的兴趣爱好,积极投身到一些志愿服务工作中去发掘自身价值。
作为子女及家属,则要主动关爱老年人,需要加强家庭层面的情感支撑,增加情感交流与互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老人出现无明显原因的身体不适,饮食睡眠发生改变,或者出现持续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对任何事失去兴趣、提到“活着没意思”,这可能是抑郁的症状,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发怒时听听悲伤的歌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身心医学科主任医师阎兆君介绍,当人们遇到情绪困扰时,中医除了药物调理,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非药物调适方法。
“首先是情志相胜法,这是中医独有的心理治疗方法。”阎兆君介绍,这种办法的核心是利用一种情绪去调节另一种过度的情绪。“怒伤肝,悲胜怒”,当人暴怒时,可以通过听一首悲伤的歌曲、看感人的电影等方式,用适度的悲伤情绪来平复怒火;“忧伤肺,喜胜忧”,当人忧愁时,可以通过看脱口秀、喜剧电影等娱乐方式,改善抑郁、焦虑的情绪。
其次,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呼吸练习在内的导引吐纳法也有助于调节情绪。这些方法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配合深呼吸,可以调和气血,放松身心。现代研究也证实,这类运动能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缓解焦虑和压力。
此外,中医根据“五音对应五脏”的理论,用不同调式的音乐来调理情绪。比如说宫调式音乐(如《梅花三弄》)悠扬沉静,有助于安神;角调式音乐(如《姑苏行》)生机勃勃,有助于疏肝解郁。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快速缓解情绪不适。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向上约三指宽处,有助于宁心安神、缓解焦虑;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是疏肝解郁、平息怒火的要穴。
“我们还可以通过饮食与起居进行调节。”阎兆君表示,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有助于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养神的关键,“人卧则血归于肝”,良好的睡眠能让肝脏得到休息,从而更好地疏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