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传播学博士,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秘书长,福布斯中国年度人气讲师。今年,林毅新作《历史教你说话》出版上市,作者以史为鉴,从50个经典历史故事中提炼出50条实用说话技巧,教读者从零开始学会高情商表达,帮助大家解决在工作、生活、情感中遇到的沟通难题。新书上市,记者日前通过出版社采访作者。
说话不是天生的才能
提问:您新作出版前已有同名音频节目,那么您认为,书籍能给读者带来哪些不同于音频节目的收获呢?
林毅:首先,音频与书籍不同,前者是口语表达,后者是文字撰写。音频内容更注重故事性和口语表达本身的语声艺术,文字专著更注重逻辑性和故事联系技法的经典理论。
其次,音频111期没有划分类别,但在书中特地为读者划分了章节十类,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找到口语传播技法的归口,增加阅读的愉悦性,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此外,考虑到受众需求等问题,专著中更突出“说话”二字,在写作过程中提取了音频内容的精华,在不改变原有创作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篇首语”“提要钩玄”两大部分,便于读者阅读,并联系自身在表达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问:新作您融合了许多传播学的专业知识、历史故事、口才技巧,您是如何权衡三者关系的呢?
林毅: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历史故事是全书每一篇文章的引子,古人的所言所行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去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目标。口才技巧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来自于故事中历史人物的表达,本书站在了较为客观的角度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论,联系现实的用语方式,启发后人。而这一切都立足于口语传播专业知识的支撑,如何生动形象地解读这些专业理论也是本书的重点。
提问:您最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什么样的群体?
林毅:我最想推荐的群体是“为人父母”,我想通过这本书引起家长们的共鸣。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群体、伟大的职业,想要从中挑出哪一个最了不起,无论如何筛选,“父母”这个群体必在其中,因为他们寄托着未来的希望。绝大多数孩子的语言都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这个群体最需要关注自己的交流沟通。
向历史学说话
提问:书中,饱含说话智慧的历史故事,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
林毅:如果不是本书篇幅有限,还有更多文章可以入选,这次的内容只是忍痛割爱情况下选择的篇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永远是手头上正在写着的那一篇。比如,冯唐的不老精神,谢安的爱国情怀,苏秦的人生逆袭等。我总觉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瑰宝,能够挖掘历史人物的语言智慧,于我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荣耀。
提问:在《刘邦平叛·把话说清楚》一文中,刘邦在接连面对不同级别的下属的叛乱时所展现出来的说话技巧,您认为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林毅:借用刘邦把话说清楚的历史故事,本文通过解读刘邦向下属解释自己赦免将官的所作所为,分析出口才技能涉及的三个方面,即天赋、能力、态度。
天赋属于先天,能力可以学习,态度需要反思。结合“沙盘推演”中成年人教育孩子的口吻一事,我最想阐述的感悟是,我们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需要端正自己的传播态度,时刻反观自己对问题的表述方式。
提问:同样,在材料变通一章中,谋士陈轸辗转多次就任各国,通过编故事的套路为自己赢取一线生机。但现实中,也有人认为,玩弄“套路”不如夯实自己的实力。您觉得使用“套路”有哪些前提条件呢?
林毅:如果我们去查询汉语词典,会发现“套路”只是一个中性词,词典本身没有把它定性为贬义词,而是在我们日常传播中把它给用“坏”了。材料变通这一章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中立且客观地看待“套路”,材料变通就是根据内容改变传播方式,让传播效果产生利益最大化,如果这么说大家就不会再误解“套路”的含义了。更重要的是,善用口语传播中的“套路”,本身就是一种实力。
健全自己言行的综合素养
提问:人们常说,会做的比不过会说的。您是如何看“能干”和“会说”这两种方式呢?
林毅:我们可以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绝对不要一刀切,更不要凡事都二元对立论。为什么要把“会做”和“会说”做PK呢?只会中间任何一项,人生都不健全,所以我们推崇的是“言行一致”,不是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我们要健全自己言行的综合素养。
提问:您是中国国家培训网“路演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导师和专家,当下围绕语言的内容形态也逐渐丰富,如脱口秀、《奇葩说》等,未来您有计划参加这一类的节目吗?
林毅:我一直觉得知识学习和知识产出是两回事,不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就一定具备了生产知识的能力。如果仅具备学习能力,那只是独乐乐;如果两种能力都有,那就是众乐乐,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虽然说很多网综都存在着资本驱动下的某些问题,但一些优秀的网综甚至是新媒体平台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它们不断地将长期蜗居在象牙塔中的学者推向了幕前,给了他们更好的知识输出渠道。本书在喜马拉雅上的同名音频作品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如果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我也很乐意合作。
提问:您是演讲导师,也是大学老师、作者等,您以不同的身份做口语传播时,会遇到哪些不同的难点呢?
林毅:现在我遇到的最大难点是时间分配问题。每天时间有限,只能做那么多事,更重要的是我还需要不断学习进步。除此以外,我很幸运,因为无论是高校教学与科研任务、上海市一级学会的日常工作主持,还是新媒体平台的节目录制主讲和写作,以及社会平台的讲课,这些工作无一不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我的专业——口语传播研究。当然,不同的工作对象也给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改变口语传播的方式,提高口语传播的效率。所以,历史教你说话,历史更在教我说话。
提问:从事口语传播类工作,以这个角度您觉得当下大众群体在日常表达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林毅:我并不想以专家自居,我也是大众的一份子,说话是生活的事,我也一直在用普通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研究。我个人以为人们日常口语表达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几方面:第一,对于说话这件事的理解不够准确;第二,对于意识到问题后的改变不够坚决;第三,对于想要改变时的学习途径不够丰富。
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我们的大学没有口语传播的必修课,向来重笔头,不重口头。其次,口语传播研究起步较晚,教学体系也不够完善。第三,社会各大培训机构众生百态,能够长期经营存活且真正服务于大众口语表达的罕见。好在教育部门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媒介的发展也给口语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