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眼界周刊】“剧本杀”不能只剩“杀”

2021-09-26 13:51:4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剧本杀”“密室逃脱”“沉浸式体验馆”……这些场所主要经营一种以案情推理为内容的游戏,是不少都市年轻人所喜爱的一种社交方式。但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少数一些商家开始在游戏内容、场景设置等环节宣扬暴力、灵异,以此为商业噱头吸引年轻人,引发公众担忧。

近日,新华社发文表达了对宣扬暴力、灵异的变味“剧本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担忧,在网络上引发众议。据新华社记者实地探访,在“沉浸式剧本杀体验馆”内,几间实景房里面分别装饰成农房、坟场等场景。“坟场”内开着血红的灯光,里面摆放着一些道具尸体。在一家门店内,店主重点向记者展示了“人魅”“夜店凶灵”“瞳灵人”等充满灵异内容的剧本。在记者去过的十多家“剧本杀”门店内,均未看到有张贴“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等提示性告示。记者调查发现,“剧本杀”是一种新兴行业,政府相关部门在监管措施和管理规范等方面还存在漏洞和空白。

在年轻人线下社交模式单一、面对面交流匮乏的当下,“剧本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都市社交的痛点。在“大众点评”搜索“剧本杀”门店信息,数据显示,在上海有2000多个相关搜索结果,深圳有3000多个,成都有3000多个,其中居于“人气榜”前列的均是带有“沉浸式”实景体验的门店。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线下“剧本杀”实体店数量有3万家左右。

“剧本杀”行业持续走红,随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正如澎湃新闻所说,在剧本良莠不齐、盗版时有发生的问题引起关注后,近来“剧本杀”商家在剧本内容、场景设置等方面嵌入的恐怖、暴力、灵异等元素又引起担忧。从凑齐几个人就可以玩,到出现有专门的商家提供服务,再到眼下五花八门的竞争,“剧本杀”的娱乐性与大众性都得到了强化。同时,也必然进入到一个不断试探边界的时期。比如在大厅放置道具棺材,悬挂老人遗像,把房间布置成坟场,摆放道具尸体等做法,已经有了过火的苗头。

一个新生事物及其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再正常不过。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并且帮助其健康成长。有人因此提议应当叫停“剧本杀”,认为此类娱乐活动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会使人沉迷其中。但天府评论认为,并不是“剧本杀”本身出了问题,出问题的是部分剧本。许多制作精良的“剧本杀”剧本不仅充满趣味与挑战,而且能够让人得到人生价值与正能量。之所以此次“剧本杀”被推向风口浪尖,不是“剧本杀”应该禁止,而是因为近年来相关行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管与规范,产出了一些不合格的、过于血腥暴力或恐怖灵异的劣质剧本。而当“剧本杀”中剧本的价值难以体现时,剩下的便只有一个“杀”字。

 “剧本杀”的真正问题,主要出在剧本良莠不齐和缺乏商家引导上。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和管理规范,对“剧本杀”场所提供的剧本进行检查,将传播社会负面价值或极易引起人身心不适的剧本及时下架,不应任由商家一味将“尸体”与“鬼魂”道具塞满房间。同时,商家也应该自觉对未成年人进行引导,不鼓励其玩过于血腥或恐怖的剧本。

 “剧本杀”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参与剧本杀游戏的也有不少是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任何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的游戏,都要保证内容健康,不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心理产生误导。众所周知,监管部门对未成年人进入线下娱乐场所有着严格限制。例如,国家早已出台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把青少年从网络社交尤其是网络游戏中解放出来,参与一些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能扎实促进彼此感情的活动,确实具有一定意义。然而,如果“剧本杀”因行业本身缺乏监管,其内容和运作模式泥沙俱下,同样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起负面作用。

变味“剧本杀”野蛮生长的背后,是资本的贪婪与监管的缺位。“剧本杀”野蛮生长的阶段已经走到了尽头。在完成概念和品牌的打造之后,如何进入长久、平稳的发展阶段,应该是从业者共同思考的问题。近日,有媒体报道“博物馆剧本杀”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这种寓教于乐、输出高雅文化的项目,才是“剧本杀”行业应当追求的方向。

◎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瑾阳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