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领读周刊】以小人物命运诠释齐东文化

2022-04-17 11:07:4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双

近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夏龙河所著的《四通鼓》一书问世。该书以盲人换样的生存轨迹为主线,描写了民国初期至新中国成立前,胶东地区士绅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面对外敌入侵时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芒与幽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或壮丽或残酷的历史画卷。夏龙河是山东莱阳人,写胶东故事是他多年的心愿,关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专访了夏龙河,请他为读者一一解答。

齐东之地的特性是表里如一

提问:近些年,您出版了很多作品,迎来了创作爆发期。这部《四通鼓》是何时酝酿的,创作周期有多久?

夏龙河:以胶东地域文化为节点,写一本有历史纵深的书,是十多年以前就有的一个想法。胶东地区为东夷之滨,春秋战国时,胶东被孟子称为“齐东野人”之地,远离中原文明。其实商周时期,这里便分别属于纪国和莱子国,历史之悠久,不亚于中原。

《尚书·禹贡》曾有如下记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贡盐絺,海物惟错。莱夷作牧,厥篚檿丝。

大体意思是在夏代时,东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胶东东部已经有了规划,潍河和淄河也都得到了疏导。这里向大夏进贡的物品是食盐、丝绸和海产品。莱夷是这里的首领,此地人擅长养蚕、制造桑弓、织造丝绸。

但是因为远离中原,齐东之地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十多年来,我一直想找一个合适的表达角度,但是一直没找到。一直到五年前,我看到朋友拍的一个胶东大鼓的视频,才决定以盲人作为我这本书的主人公,用盲人的脚步串联起齐东之地的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串联起远古文化和现代文明。

此后,我开始采访周围年龄比较大的盲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艺以及生存经历,断断续续地采访有三年左右,并到小说中写到的金口码头实地采访多次,大概是积攒了很多资料的缘故吧,写起来比较顺利,2020年夏天动笔,去年八月份结稿。如果从一开始采访算起,创作周期有三年多,从动笔开始,写作用了一年。

提问:您是地道的胶东人,这部新作写的也是胶东故事,请问您认为胶东的地域文化有什么特色,对您最大的吸引力在哪里?

夏龙河:胶东因为远离中原,置身历史大漩涡的外缘,且东邻大海,周围土地肥沃,历史上很少有饥馑,因此养成了淳朴好客的地域性格。我觉得齐东之地对我最大的吸引力是其表里如一的地域特性。

盲人是民间文化的一种代表

提问:为什么要选择一位盲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这样的构思想达到怎样的效果?

夏龙河:用盲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有两个原因吧。

第一个原因,是小时候听盲人说书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我小的时候,农村没有电,没有太多娱乐项目,听盲人说书是为数不多的娱乐项目之一,那种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

第二个原因,是在了解盲人说书的历史之后。盲人在远古时代,被称为“神瞽”,在夏商周的朝廷中深受重任,兼任巫师和乐师两种角色。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还用盲人为乐师,官名为“乐正”,世人称之为“瞽者”。乐正也并非单纯的乐官,而是兼有巫师与乐官两方面的职能。

《吕氏春秋·察传》记载:鲁哀公问孔子:“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国语·晋语五》载晋灵公:“发令于太庙,召军吏而戒乐正,令三军之钟鼓必备。”韦昭注:“乐正主钟鼓”。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关于瞽者的记载越来越少。大概也正是这个时期,瞽者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他们从朝廷神坛走向民间,慢慢演变成了以说书算命为生存方式的盲人。

在盲人的传说中,是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教会了盲人们算命说书,并让盲人们以此为生。因此,盲人皆拜三皇为神,拜东方朔为祖师爷。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盲人为了生存,受尽了苦难,他们是民间文化的一种代表,更是集中了各种时代符号的一种历史聚合体。他们从小学习鼓书和算命,跟着师父走南闯北,相比很少出远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来说,江湖险恶历史典故他们几乎无所不知。他们受人尊重,却又为人不齿,他们敏感却不得不学着愚笨,他们比普通百姓更知道世间之苦,唱的却是英雄好汉,孝子烈女。

在那个时代,他们几乎就是乡村文化的全部。相比普通人,他们更善于生存之道,他们的身上,有更多需要解读的人生筋脉,因此我选择让盲人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事实证明,我的选择还是对的,它使这部小说更加厚重,与其他小说有着很鲜明的差别。

提问:两年前,你出版了《大秦谍局》《石达开》两部历史小说,新作《四通鼓》则聚焦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变革时期,您对历史题材为何如此偏爱?这部新作的时代背景选择又有怎样的考虑?

夏龙河:历史节点上的人物故事,不但会有鲜明的历史时代特征,而且这些人物,会给读者带来很多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反思。

《四通鼓》的时间定位在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这个时间段和大背景之下,是因为民国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旧时代与新时代的交接点和冲突点,旧的文化和习俗依然是中国民间的基本面貌,而随着国门的打开,新的文化和思想蜂拥而至,新与旧,沉滞的民间和朝气蓬勃的新风气必然会产生交汇和冲突,因此这个时段,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新旧交替的时段,是孕育着新生的时段。  

钟爱文字,用文字生活下去

提问:每个人的文学道路都有深深的个人烙印,您的文学之路是如何开始的?中间是否遇到过挫折?

夏龙河:我的创作之路的开端是因为我爷爷。我十岁的时候,我爷爷一个人住在一所老屋子里,我父亲让我去跟他做伴,晚上没事的时候,我翻他的木头箱子,翻出了一堆书,我闲着没事,就翻着看,这一看竟然上瘾了。那时候我很多字都不认识,就跳着看,一直把自己看成了个近视眼。也因此,我在小学写的作文就成了学校里的范文。

上了初中后,我就尝试着写小说。初中毕业后,我就没参加高考,不顾父母的反对,开始在家里写小说,四处投稿。比较大的一次挫折,是我十九岁的时候。当时,一个中篇小说在《钟山》过了审,我当时以为我的人生路从此就要改变了呢,没想到,半年后竟然遭到了退稿。

应该说,我真正走上文学之路,是四十岁以后才开始的。那之前发表的东西很少,而且还要做生意养家。

提问: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想必您也很忙碌,那么,平时您都利用哪些时间进行创作?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夏龙河:我现在是专职写作。十多年了,靠着写作生存,收入不高,但是够吃,可以生存。我每天有固定的写作时间,生活比较规律,这要感谢一直支持我的读者和出版社的编辑老师。是他们,让一个钟爱文字的人,可以用文字生活下去。

提问:能分享一下下一步的创作计划吗?有什么作品正在进行中?

夏龙河:去年在中国文史出版社签约了一本历史长篇,还没完稿。现在手里还有一个朝着影视改编方向努力的长篇,还有一个民国时代的长篇。除此之外,还在酝酿两个短篇小说。一边要赚钱,还要继续追求写一些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为自己的文学梦而继续努力。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