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欢迎报考云南农业大学,我们这里真的不用天天挖地”。黝黑的皮肤,淳朴的表情,伴随着身后轰鸣的农机声,一位云南农大学生拍摄的宣传母校的视频意外走红,获得超过百万网友点赞。这则被调侃为招生“减”章的视频,成功带火了云南农大,就在各大高校使出浑身解数在招生宣传上发力的背景下,这一“反向操作”犹如一股清流,让网友耳目一新,为招生宣传提供了一条差异化路径。
“招生减章”火出圈
又到一年招生季,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各大高校花式PK招生创意的时节。各类招生文案和迎新视频纷纷出现,在网络上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有美丽的校园风光,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有丰硕的科研成果,有高颜值的学长学姐,各大高校制作的招生宣传片通常都会以高大上的形式进入公众视野,精良唯美更是属于基本操作。总之,都是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高校,在考生和家长心中增加“印象分”。
然而与各类光鲜亮丽的大学招生宣传片不同,近日,一则被网友戏称为“招生减章”的视频火了。云南农业大学学生顶习功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布了一条宣传母校的短视频,“我们这里真的不用天天挖地,哎那边开机器的声音小一点”朴实又幽默,瞬间吸引网友的眼球,而在逗乐广大网友的同时,也将云南农业大学的学习场景、专业特色更直观地展现出来。
说“招生减章”,是因为相比于传统的高校招生宣传叙事,它几乎是反着来的。凡是宣传的重点,比如学术成就、师资力量、国际排名、毕业去向,一概没提。没有精致的画面,未经过高大上的剪辑,只有一个面容黝黑的男生在用反差的方式卖力介绍自己的母校,这种“反向宣传”,显得更加接地气、有意思、有创意,反而一下就抓住了“审美疲劳”之后人们的心。
有分析认为,“不用天天挖地”何以学好农业?只有下得了地,进得了实验室,开得了高端农机,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这则“招生减章”,以田间地头的“反向宣传”,打响了求真务实的形象宣传,“减”掉了“繁文缛节”,留下了质朴与初心。相比于一些满屏帅哥美女高调出镜的招生宣传视频,这无异于“一股清流”,更“走心”,也更“接地气”。
背后故事更“牛”
实际上,这则“招生减章”能出圈,与其背后的故事也不无关系。在“招生减章”带火云南农大的同时,学校的名誉校长朱有勇也进入公众视野。这位校长可不简单,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下乡扶贫、办班教学,改善了一大批农民的生活,他的故事也让无数人感动,他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不少媒体都在近期跟风报道了朱有勇的事迹,“40年来,朱有勇扎根云岭大地,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对这位“农民院士”的普遍评价。诸多媒体都在报道中称,高中毕业后,朱有勇成为了一名知青。知青生活让他成为干农活的好手,更让他深植了与农民的感情,感受了农民生活的不易。1977年恢复高考,朱有勇抓住机会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后又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修植物分子病理学。两年后,他谢绝了悉尼大学教授对自己的殷切挽留,带着家人一起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
2015年底,朱有勇带领工作团队来到了澜沧县,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竹塘乡云山村委会蒿枝坝村民小组。从此扎根基层、扎根农家、扎根扶贫一线,一干就是7年。7年时间,朱有勇走遍了澜沧县的村村寨寨,推广种植林下有机三七11629亩、冬季马铃薯17000亩、冬早蔬菜10000亩,培养了2200余位致富带头人,户均增收近万元,探索出一条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此番,朱有勇校长和“招生减章”视频一起火出圈,让公众看到了不一样的农业大学和农学专业。有央媒就对此评论称,每每临近招生季,各大高校都会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和推广。但是,形象宣传不应华而不实,而要实事求是,贴近用户。说着“不用天天挖地”却为着农机轰鸣而满脸自豪的男生,跟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好院士、好校长,他们脚上有泥,眼里有光,以其真实、质朴“出圈”,为考生选择专业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激励真正热爱农学专业的人走进农校,用汗水与耕耘,让农学技术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招生大片”该啥画风
近年来,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接地气”的话语、略带“中二”的形式、幽默诙谐的内容,往往比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的宣介更有吸引力,更能产生意料之外的传播效果。在招生季,各大高校的招生宣传视频也越来越“内卷”,并逐渐开始“不走寻常路”。重庆大学学生自制“漫画风”招生广告,引发网友在评论区上传自制的招生图片;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以“播音腔”搭配搞笑文案,获得大量转发;今年年初上海海洋大学一则视频,带动高校手势舞热潮。既不开美颜,也不用滤镜,既没有华丽词藻,也没有精良制作,展示的不是经过修饰美化的表演舞台,而是真实日常的学习生活场景,学生所说的不是精心打磨的台本,而是发自肺腑的心声。看似粗糙的视频,却彰显了学子对于母校、对于专业的真情实感。
不禁要问,如今高校自我宣传的重点到底应该在哪里?“招生减章”视频火了以后,云南农业大学方面也确实一度因担心短视频产生负面影响而让同学删除视频,后来才转而支持。这离不开网友和各大媒体对这则视频之中透露的“真”的认同,对此喜爱、点赞、支持,才让学校转变了态度。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对于将农业实践和田间劳动的真实一面展现出来会起到怎样的效果?云南农业大学其实心里没底。这一点,放在其他很多专业上也是一样,很多高校专业其实和农学专业一样并不光鲜亮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怎样把高校学习更真实、更接地气的一面告诉同学们,显然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
有分析指出,正如云南农业大学学生拍摄的短视频一样,农业实践既要求付出汗水和努力,也会有收获时的喜悦和欣慰。所有专业的学习,都适用于这个简单的道理。年轻人选择的专业,很有可能关系到今后的人生道路。除了功利性的目的之外,有没有追寻理想的热情和执着,或许将直接决定一位同学在专业领域所能达到的高度。希望热度散去之后,高校在自我宣传时也能有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有更多元、丰富的方式,让同学们对心仪的高校和专业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