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还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7月21日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长江白鲟已经灭绝。这个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物种,就此消失。此消息一出,令人唏嘘,也再次提醒人们,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一个个相继消失的物种,必须警惕,更要行动起来。
上世纪90年代,危起伟在宜昌江边拍到的受伤白鲟
消失的“万斤象”
长江白鲟在近日登上热搜,但却是十分悲痛的消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北京时间2022年7月21日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白鲟是长江特有物种,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是距今1.5亿年前的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长江白鲟体长2至3米、体重200至300公斤,主要生活于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支流中,性凶猛、健游,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生长迅速,曾记录到最长体长达7米。
早在2020年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等人就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中宣布:“长江白鲟灭绝。”该论文称,估计在2005年至2010年时,长江白鲟就已经灭绝。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此次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表明,长江白鲟被认定已经彻底灭绝。
曾有江豚保护志愿者指出,四川渔民的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中,“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鱼”指的即是白鲟,可见白鲟的体型很大。还有专家分析称,白鲟的个体非常庞大,属于肉食动物,很多凶猛的鱼类都是它的食物。可以说,白鲟通过食物链对长江这一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和许多鲟鱼类物种一样,白鲟作为一种古老的物种,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上亿年,它们的存在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从生物进化研究的角度来讲,白鲟灭绝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无法繁殖是主因
对于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有资料显示是在2003年1月24日,当时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了。
白鲟为何灭绝?专家给出了答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白鲟的灭绝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无法繁殖是主要原因。当白鲟洄游的通道被阻断,成年白鲟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回到上游产卵,再到下游觅食——白鲟需要吃大量的鱼,但长江上游的鱼类资源不够丰富,满足不了这个种群的食物需求,所以要到下游觅食;其次,随着长江捕捞的发达,很多鱼类被捕捞,白鲟的食物也相应减少,种群生存面临威胁;最后是航运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白鲟体型较大,还喜欢跳出水面换气,容易被船只、螺旋桨伤害。此外,防洪、公园和航道的建设等,令江边的沙滩、沙洲被石头覆盖,导致一些小鱼没有食物吃,白鲟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也会受影响。
“白鲟为什么没有被人工繁育?”在白鲟被宣布灭绝后,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对此,专家分析称,上世纪80年代,曾有人把白鲟放到人工水池中饲养,但很难养活。那时候的养殖都是用土水池,没有流水的条件,池底相对缺氧,而白鲟需要有活水的大池子,小水池很难养活。并且当时的技术和硬件条件有限,等如今技术进步了,白鲟却已难觅踪影。
与灭绝速度“赛跑”
IUCN更新后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全球范围内,裸腹鲟多瑙河种群也已经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截至目前,人类总共发现27种鲟形目鱼类,其中大部分都被认定为正处于濒危状态。我国长江流域总共生活着三种鲟鱼。除了白鲟之外,还有中华鲟和长江鲟。其中,长江鲟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也被评估为“野外灭绝”。一种又一种鲟鱼正在从世界河流中消失,令人惋惜。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白鲟与白鱀豚、江豚都是长江里的大型物种。虽然长江白鲟属于鱼类而后两者是水生哺乳动物,但它们同居长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鱼龙潜跃水成文”的长江生态盛景,主角就是它们。有分析指出,当白鲟和白鱀豚两种长江中生态习性不同的生物,灭绝的命运与时期却差不多,这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深刻教训。
有分析认为,白鱀豚已经逝去,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江豚没有重复白鱀豚的悲剧;而长江鲟此刻的命运,则正走在“近亲”白鲟经行过的关口。在长江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愈加向好的今天,长江鲟是复刻江豚奇迹,还是倒在黎明之前,取决于接下来全社会能否足够关注、重视,并采取切实的保护行动。有专家建议,这次红色名录更新结果提醒我们需要通过抢救性保护来扭转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也更需要规划和实施系统性保护措施解决长期威胁,仅靠人工措施和单个部门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支持,帮助长江鲟早日“降级”,更好地守护江海洄游的中华鲟,共创江海生态系统的美好未来。
此外,更值得深思的是,有统计显示,自1500年以来,地球可能已经失去了200万种已知物种的7.5%至13%,亦即惊人的15万至26万种物种。专家分析称,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各种科学技术手段的出现,也让人类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自然就像复杂精密的机器,任何一颗螺丝钉的松动,都能酿成毁灭性的事故。这次白鲟“永别”,也是地球的生态系统发出的又一个警告:地球上三分之二的海洋和四分之三的陆地已遭到人为破坏,很多动物植物已经无处容身。
一位生物环境学家说过,“我们是唯一对我们的未来和地球生物多样性有意识选择的物种。”因此,人类必须携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从生态、国际、社会等多个层面采取一致行动。
正如危起伟所说,“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力量和速度,要和它们的灭绝速度赛跑。我们要跑不赢的话,物种就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