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警界周刊】斩断伸向孩子的“电诈黑手”

2022-08-15 09:20:4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眼下正值暑假,学生在家上网的时间增多。免费送游戏道具、帮助解锁“防沉迷限制”、打造人气“网红”……就在孩子们玩游戏、看视频、刷手机的时候,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了他们。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已经处置涉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2万余起。

冒充网警专骗10岁以下儿童

“刷抖音”是当前许多人茶余饭后的爱好,然而,随着各年龄阶层抖音用户数量的增长,诈骗分子也趁机混入其中,利用未成年人防骗意识不强的特点,冒充警察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近日,济南市莱芜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反诈中心、方下派出所成功打掉一个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的团伙。

事情还得从去年8月说起。当时正值暑假,莱芜区10岁小学生吴泽报警称,自己在快手观看直播时,被冒充警察的人诈骗七千余元。接到报警后,莱芜公安迅速成立专案组,通过对案件的深入研判,串并出三十余起外省市诈骗案件,锁定十余名犯罪嫌疑人,最终于今年8月份将这一诈骗团伙一网打尽。

经审讯,犯罪嫌疑人专门在快手、抖音等儿童游戏直播间内,寻找未成年人作为目标,通过私信的形式诱导未成年人添加其微信或QQ,冒充网络安全员或警察身份威胁受害人转账,先后诈骗受害人数十名。

记者了解到,嫌疑人会事先将自己的账号昵称设置为类似“排查”“检查”之类的字眼,把主页头像设置为警察的头像,然后随机看视频筛选被骗对象。如果发现视频中的人看起来是10岁以下的儿童,便主动进行聊天或在其抖音账号下留言,以未成年给主播刷礼物会被拘留为名,令其立刻配合检查、排除涉嫌,并向被害人发送“警察证”照片和身份证照片,以此实施诈骗行为。

暑假期间,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监测发现全国发生多起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不法分子有的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者是明星的签名,来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是刷单;有的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然后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来骗取未成年人的钱财,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电信诈骗“盯上”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提早”触网,骗子也把犯罪触角伸向了他们。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94.9%。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

记者了解到,网络游戏诈骗是未成年人很容易掉入的陷阱之一。类似“免费送‘皮肤’”“免费领装备”“一元钱买道具”等诱饵,已经并不新鲜。

今年4月份,8岁的周周上网课间隙,使用手机玩网络游戏,过程中有人发来私信,说不仅可以给她送礼物和游戏装备,还能带她一起晋级。在添加完这个陌生网友后,周周收到一个二维码,对方说扫码就能领取游戏道具。随后,她在对方的要求下开启了视频电话,下载了名为“云闪付”的APP,在没有提供账号的情况下绑定了家长的银行卡。第二天,周周的父亲才发现有银行发来的短信提示,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被人分三次总共转走了6000元。

除了网络游戏诈骗外,风险也发生在短视频软件、QQ群、微信群等渠道。在这些渠道,未成年人所使用账号的头像、年龄、性别等资料,往往会被轻易展示或点击查询。甚至,在与陌生网友聊天交流的过程中,未成年人也极易被“套话”透露出自己的信息。而这样的现实,无疑给了不法分子“定点施骗”的机会。

今年2月,14岁的秦风经朋友推荐加入某“QQ追星粉丝群”,通过群内管理员介绍参加刷单返利活动。秦风扫码进行刷单操作后,管理员以秦风为未成年人为由,要求进行身份审查,并缴纳8000元的审查保证金。秦风便用其母亲账号扫码支付,事后发现被骗。

2021年1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涉及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犯罪4822人。其中,利用电信网络实施的诈骗罪2066人,占42.8%;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1205人,占25%。

孩子们为何频频上当受骗

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是上上网、玩玩游戏,年纪小又没钱,怎么可能会被诈骗呢?那么,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到底都有哪些手段?不法分子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对未成年人来展开诈骗的?

据公安部网安局介绍,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四种:一是免费皮肤“大陷阱”,也就是打着“免费赠送皮肤”的旗号,诱导孩子偷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第二种是红包返利“杀鱼盘”,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然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第三种是“防沉迷”骗钱财,就是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者是支付宝账号以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第四类就是假明星发“假福利”,诱骗未成年人进入到粉丝群,然后一步步地进行诈骗。

在这四种类型里,通过网游免费送“皮肤”、送装备实施诈骗成为了案件最为集中的一种,据统计,今年6月份以来,全国未成年人因为网络游戏被诈骗的案件一共发生1458起,涉案的金额达到2399.6万元。

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络各个角落“碰运气”“定点施骗”之余,也有人专门搜集未成年人的信息,公开售卖而被抓捕。报道显示,公安部“净网2021”行动部署后,江苏徐州警方成功打掉了一个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条。该链条中,涉及的公民信息均为儿童信息,包含姓名、年龄、性别、家长信息、电话、所在城市等,数量达到200余万条。而为了获取更多公民信息,犯罪分子除了通过网络从他人处非法购买儿童信息外,还以交换的方式与一些知名教育机构交换公民个人信息。

撑起未成年人“保护伞”

哪些网络渠道存在被骗风险,又是谁在打未成年人的主意?

警方介绍,针对玩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不法分子首先通过送游戏装备或者是游戏币为由,来诱导未成年人将他们添加为好友,并以“未成年人不能进行操作”为由,让孩子设法取得家长的手机。最后,他们又会诱骗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视频通话,偷窥孩子家长的手机验证码,再利用网络支付APP的漏洞,盗取其银行卡里的资金,实施诈骗。

在“明星粉丝QQ群”此类的诈骗中,诈骗分子一般会分工合作,或一人分饰多角。常见的诈骗方式还有伪装明星要求粉丝应援打榜、进入明星粉丝群收费等形式。除了被诈骗钱财之外,也有不少未成年人不了解网络世界的复杂,而被骗购买虚假课程。   

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电诈黑手”,多部门在行动。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处置涉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2万余起。7月18日,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启动了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要求各网站平台严禁利用算法向未成年人推送包含危险行为、违反公德行为和不良嗜好的信息内容,不得研发上线诱导打赏等功能模块,防止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调整优化私信功能,避免未成年人遭到陌生人骚扰,强化弹窗广告等重点位置管理等内容。

同时,警方提醒,家长须警惕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要管理好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的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引导孩子不轻信陌生人,不轻易转账汇款。如果遭遇诈骗,一定要及时报警,尽量将损失范围缩到最小。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