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深度周刊】一碗叫蓬莱的面

2022-09-05 08:34:2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三分面七分卤,对不少地地道道的蓬莱人来说,清晨是从一碗小面开始的。凌晨三点多,面馆里,师傅们已早起准备,等到清早,市民就可以在餐桌上吃上一碗热乎乎的小面了。

据公开资料,蓬莱小面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按当地传统,“蓬莱小面”是民间宴会中必上的压轴主食,因此在民间,这种宴请也就以“吃面”代称,去别人家赴宴也就是“去吃面”。

作为蓬莱小面非遗传承人,王福禄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蓬莱小面能走出蓬莱,面向更广阔的世界。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制作好的蓬莱小面被一把丢入锅中

做小面的原因

快到中午了,王福禄走进自家的面馆,此时顾客很多,店长正忙里忙外打点生意。他走进后厨,走向面板,揉动面团,随后抓住面团的两端,拉伸抖动,面板上传来“啪啪”的声响。几个来回后,顺着清晰的纹路,面团就成了粗细均匀的面条。

随即,面条被下入锅中,几秒后,捞出,过冷水,淋上卤汁,一碗热乎乎的小面就完成了。

王福禄今年65岁,和小面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在他眼里,做面已经从一种谋生的方式转变成一种责任和担当。

如果要讲蓬莱小面,对他来说,一定要从情怀讲起。他记得,小时候一碗小面不足一毛钱,虽然价格低廉,但对他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品”,“只有家里大人手头宽裕的时候才能去吃一碗,还吃不饱。”

到王福禄16岁的时候,父亲帮他找了一份工作,在招待所做学徒。那时候,他早出晚归,连围裙都给师傅洗得干干净净,“过去冬天洗菜都是冷水,人多的时候,加班加点也得把菜弄完。”半年后,他开始学习摔面。

那时候,乡下办红白喜事,会请摔面师傅,王福禄跟着。他看着村民不住赞美师傅,“这面真好啊。”从此下定决心开始做“小面”,后来,王福禄的小面做得越来越好,“只要谁家有点啥大事,都提前找我,买多少鱼多少菜的。”

日子久了,做“小面”成了王福禄的事业,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王福禄正在与后厨师傅分享做面的经验

面汤是用上好的肉骨熬制而成

取材于当地

蓬莱小面在蓬莱人民的心目中有多重要呢?王福禄感慨,“就是你无论去吃什么山珍海味,最后也免不了要一碗小面。”

蓬莱小面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本地色彩,因为它来源于民间,取材于当地,制作工艺繁琐复杂,精髓则在一碗卤汁上。

王福禄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做小面要“三次水,三次碱”。调面过程也是有讲究的,一年四季水温有所不同,冬天,就要用“甩手水”,他解释,在行话中,“甩手水”可以理解为有点烫手的水,在夏天,则需要用冰水。并且,调面也要快,否则无法拉出面,用行话来讲,就是“扣盆”了。

经过醒面后,要把面团放在面板上“捋捋”,随后将面“咣咣”地摔下“打条”,成型后,再下入锅中。王福禄将下面的过程称为“凤凰三点头”,“就是用手把面往下送一下,要两滚三开,口感才会筋道。捞面时一定要记得过凉,口感才爽滑。”

这是摔面的过程,他讲到,熬卤汁也有讲究,蓬莱小面的精髓,即是三分面,七分卤,卤汁要用老母鸡和棒骨,慢煮6小时,再用当地地瓜淀粉勾芡,配上当地各种海鲜,一碗小面方才大功告成。

一碗蓬莱小面做好后,店长开心地端起来展示

希望小面走出去

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福禄曾去国外展示蓬莱小面技艺,他很骄傲,能将蓬莱美食送往更远的地方。

王福禄说,无论是拉面还是摔面,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具体做法有所差异,但都展示了不同的文化风俗。

老一辈的美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如今,王福禄站在店里,看着顾客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面,心里高兴,“我现在年近古稀了,仍然喜欢去厨房,我觉得自己的责任越来越大了,有义务把小面传承下去。”

他研发出了一些蓬莱小面的伴手礼,配上具体食用方式,他希望从五湖四海来到蓬莱的人,都能带上当地的传统美食回家,也算不虚此行。

每个凌晨三点,走在蓬莱的路上,那些亮着灯光的店面,十有八九就是面馆,“目前,把城乡接合部都算上,我们这边有两百家左右的面馆,从业人员也有几百人,我们有一个庞大的队伍。”王福禄说,他希望,蓬莱小面有制作标准,严格把控质量,保住这张名片。

在蓬莱区,中午过后,街道上的面馆就陆陆续续关了门。当地人介绍,他们更喜欢在早餐时吃上一碗热乎乎的小面,但在晚上,就难见这道传统的美食了。王福禄说,这其实也是一个问题,希望能够得以解决,让途经蓬莱的外地游客,在任何时间都能吃到一碗热乎乎的蓬莱小面。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