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深度周刊】那些做风筝的人

2022-09-19 08:41:2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潍坊有“鸢都”之称。自1984年以来,潍坊国际风筝节的举办往往吸引着国内外众人的目光,潍坊也成为不折不扣的“世界风筝之都”。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2022年,原定于9月24日举办的第39届潍坊国际风筝节,因疫情风险增大,届时将以线上形式进行。

9月15日,受台风“梅花”影响,一场暴雨降临潍坊。记者走进潍坊风筝发祥地杨家埠,见到一些做风筝的人依然在忙着手里的活计。入行30余年,潍坊人王永训凭借制作潍坊风筝安家立业,今年39岁的风筝店店主李娴每天拿起画笔12个小时,一画就是20余年。在杨家埠,和王永训、李娴一样以制作风筝为业的人,还有很多。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发自潍坊

王永训的风筝厂里,工人们正在赶制风筝

“挂在墙上是年画,飞在天上是风筝”

杨家埠村位于潍坊市区东北10余公里处,是我国著名的年画之乡,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木版年画三大产地。在杨家埠,从事风筝制作30余年的王永训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潍坊是享誉中外的“世界风筝之都”,杨家埠则是潍坊风筝的发祥地。“在杨家埠,风筝和年画是姊妹艺术。当地有‘挂在墙上是年画,飞在天上是风筝’的说法。”

9月15日,受台风“梅花”影响,潍坊暴雨如注。记者走在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东邻,看到潍县路两旁的一些沿街工艺品商店不得不临时闭店。一排排风格统一的蓝底白字招牌上,风筝、年画、剪纸、红木马扎、泥塑等字眼格外醒目。几位风筝店店主告诉记者,这条街正是杨家埠年画、风筝的主要“集散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得知,每年春天,是潍坊风筝销售的旺季。用一位风筝店店主的话来说,就是“一季顶一年”李娴对记者说:“在潍坊,蝴蝶风筝是比较经典的造型。街边风筝的标志就是蝴蝶型的。还有一些金鱼风筝等样式,因为样式美观,寓意比较好,多年来也一直比较受欢迎。”

在杨家埠,多数小型风筝厂在近似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下,让这项民间传统技艺传承至今。几位师傅负责把风筝骨架扎好,下一步裱糊工登场,最后交给画工涂彩上色。他们有明确的分工,各自只需负责做好各自的工作部分。有关风筝的图案样式,几位风筝制作者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售卖的多数风筝都是沿用多年的经典样式,各家在制作时,也会在原有样式基础上,自己尝试在局部进行一些改动。

“并不是一个做好了再做下一个。每次至少10个起步,一次只做一项,比如只做骨架,然后再把这批骨架裱糊,最后再统一作画。”李娴说:“整个制作过程就和上色一样:先打底稿,然后统一画淡黄色,再统一画深颜色。”

在杨家埠,传统风筝的制作常与年画形象相结合

蝴蝶风筝,是潍坊风筝的经典造型

一天画12小时

今年39岁的李娴在潍县路东侧经营着一家风筝商店。在没有顾客登门的时候,店里北面的一张桌子就成了她相对固定的“工位”。桌子一侧摞着一些扎好的风筝还需要进行一些图绘装饰。她坐在桌边,一边用毛笔蘸胶水在特定部位描线,一边对记者说,每天送孩子上学后就坐下来画,“一天能画12个小时左右。”

李娴风筝店里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有全手工画的,也有半画半印的。二者所用的材料也有区别,前者用的是丝绢,价格相对更贵些,好点的能卖到上百元,后者用的是涤丝,价格普遍在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印刷的卖得更好一些,一般客户都是一批批地买,这种平常放飞也相对皮实一点。全手工画的更多是作为一种礼品,买来送人留个纪念。”

李娴画风筝的手艺,是她当年在旁边大观园的风筝厂上班时学的。从厂里出来后,李娴丈夫开了这家风筝店,她的丈夫就是杨家埠村人。如今,李娴风筝店里和这条街两侧大多数风筝工艺品店一样,经营的商品早已不止风筝,除了杨家埠的风筝、年画,也有红木嵌银手工艺品和来自高密的泥塑等。

因为长时间伏案做风筝,李娴说自己的颈椎不太好,“这就是我们这一行的职业病。”她向记者坦言,如今单纯靠做风筝养家还是会感到一些吃力。同时她还透露了自己的一丝担忧,“这些年,学做风筝的年轻人很少,30多岁的都不好找。也是,坐在这里忙一个月,还不如打工轻松些。现在在坚持做风筝的,绝大部分是40岁到60岁左右的中年人。”

让传统风筝跟随时代

在王永训的风筝厂,两位正在裱糊风筝的工人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受台风“梅花”的影响,厂里的工人当天轮休了,“有一批货着急赶工,所以我们过来处理一下。”一位工人说,十几年前,她原本是做纺织工作的,后来转做风筝。记者了解到,王永训的风筝厂推出的传统风筝,已经成为潍坊风筝的一张名片。

王永训算得上是潍坊风筝业内的一位传奇人物。1989年,老家潍坊高新区的他来到杨家埠学艺,之后一直在这里生活,自言“对杨家埠比对老家都熟悉。”今年50岁的王永训对记者说,1992年他开始独立在家制作风筝,“到今年入行整整30年了。”王永训说,“潍坊很早就有放风筝的习俗。明朝杨氏先祖从四川迁来潍坊,带来年画技艺。此后当地就形成了‘年前印年画,年后扎风筝’的生活习俗。”

“早在明代,杨家埠年画与风筝制作就已经结合起来了。年画题材一般都是吉祥如意的图案,与风筝制作相结合是水到渠成的事。”王永训提到,关于风筝的名字,“当初南方叫‘鹞’,北方叫‘鸢’。后来人们在上面加上风弦,风一吹会振动作响,声音类似古筝。现在统一叫风筝。”

“目前,潍坊风筝相关产业的产值大约是20多亿元。”王永训介绍,“当地从事风筝相关工作的加起来有几万人。”近些年,在风筝制作的基础上,王永训也涉足布艺、花灯等领域。1997年,王永训接触到花灯制作。如今,他引领生产的花灯不仅体量越做越大,同时也得以相继去往一个个更大的舞台进行展示。“现在,在‘挂在墙上是年画,飞在天上是风筝’这句话后面,我又给加上了一句,就是‘放在地上是花灯’。”

“传统风筝分为四大技艺,五大种类。四大技艺就是‘扎、糊、画、放’,五大种类包括串式(龙、蜈蚣等)、软翅、硬翅、桶式、板式。其中,龙的工艺是最复杂的,但放飞起来也是最有气势的。”王永训告诉记者,为了今年的潍坊国际风筝节,他和工人们前后花了半年的时间,制作了一件桶式“鲤鱼跃龙门”风筝,“长200多米。虽然长度不是最长的,但造型比较有气势。”

今年,杨家埠做风筝的人还未等来和往年一样的旺季。不少人盼着即将举办的风筝节,能给市场带来一些转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