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成长周刊】“双减”政策实施一年 教培机构众生相

2022-09-29 09:34:3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实习生 刘飞然

去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双减”工作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并于当年9月秋季新学期正式落地实施。其中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也对教培行业进行彻底洗牌。新东方、好未来等教培“大厂”遭遇重创,纷纷转行开辟新赛道,一些小型教培机构更是一夜消失。如今,“双减”政策已实施一年,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再次聚焦教培行业,了解他们过去一年的“倔强与挣扎”及生存现状。

没有学科辅导班的束缚,孩子们的各类兴趣爱好得到充分施展

主动“逃离”和被动转行

去年6月中旬,刘晨(化名)入职济南某国有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今一年过去了,他不但完全适应了这个岗位,还给今年新入职的同事做了岗前培训。在此之前,刘晨在一个知名教培“大厂”做了5年的数学老师,还是金牌讲师。“数学老师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主要教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主要带‘小升初’的辅导。”虽然已离开教培行业一年了,但他对那段教课的日子仍旧记忆犹新。“我同时在2个校区带4个班,一个班15-20个学生,小班制,学生基本都是从二、三年级跟着上过来的。平时晚上一般有两节课,周末和寒暑假上全天,基本都是8节课满课时。一天下来,晚上回家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刘晨说。但工作的高强度也给刘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他的薪资待遇随着他的资历和生源也水涨船高。“我们每个老师都有招生任务,既要留住老生源,又要开拓新生源,都跟薪资挂钩。如果连续2个学期生源不理想,就会被机构辞退。不过我在这方面没什么压力,学生和家长对我比较认可,我的班每次都是提前一两个月就都满额了,有些还要找各种关系把孩子‘塞’进我班里,所以我能拿到额外的奖金。”

其实期间刘晨也想过跳槽或者转行,想找一个舒适轻松的工作,但每次想到房贷、车贷,还有娃要养,刘晨最终都被薪资折腰。不过,去年的离开,是他再三考虑后的主动“逃离”。“去年年初,就有国家要出台‘双减’政策的声音,到了4月份,整顿规范教培行业的消息越来越多,加上受疫情的影响,有些小型的教培机构已经关闭或者转行,我们虽然是‘大厂’,但管理措施和薪资也开始调整。”刘晨说。他也和同事们私下讨论着政策的影响,感觉这一次绝不是“说说而已”。

于是,刘晨在没有课的时候开始浏览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寻找“下家”。二次求职,经过深思熟虑的刘晨决定彻底跳出教培行业。“我想找个稳定的工作,薪资肯定不会比原来高,但起码不用短时间内再失业。”刘晨笑着说。去年6月,他被济南某国有企业录取,仅用一周时间就办理完了辞职手续,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说了再见。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出台,接下来的几个月,他此前所在的教培机构和同事也经历了行业和人生巨变。

和刘晨的主动“逃离”不同,唐奕(化名)是被机构辞退后被动转行的。现在的她在一家科技公司做内勤。唐奕说:“我师范毕业后想考教师编制,但一个岗位有几百人报名,竞争太激烈了。后来我就到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做老师,干了两年半,负责教小学二年级的英语口语和拼读,主要是周末和寒暑假上课。虽然课时不多,但招生压力大,我有好几个月都因为没有完成招生指标被扣了钱。”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唐奕所在的英语培训机构遭受重创,尤其是不允许聘请外教授课后,生源数量出现断崖式下跌,机构开始分批降薪、裁员。“我其实之前也想过主动辞职,但那样就不会有补偿,所以我又等了3个多月,去年11月等到机构第二批裁员后才离开。”唐奕说。

体育类兴趣班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

行业“洗牌”后另辟赛道

作为某知名教培机构济南校区的负责人,张可(化名)已在教培行业奋斗了11年。来济南之前,他曾辗转了上海、西安、郑州等多个校区。“我是2019年11月来济南校区的,当时总部派我来拓展山东大区的业务,主阵地就在济南,我们当时有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张可说。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学生居家上课,所有教培机构暂停了半年多,尽管当时十分艰难,但很多教培机构迅速将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育,特别是对张可所在的教培机构影响不大。“业务重启后,我们依旧坚持此前的布局战略,想用一年时间在济南再开20家门店,为公司融资上市助力。”

去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开始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其中规定: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线上学科类机构改为审批制,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强化常态运营监管,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坚决禁止不正当竞争。“以前国家也对教培机构有过治理,但力度不大。这一次,‘双减’政策的落地,是动真格了。”张可说。过去的一年,张可跟团队经历了太多的改变。他们的门店开业计划全面叫停,现有的校区从5个缩减到3个,裁员了上百人,教学方向和内容也做了相应调整。“我们现在开设了思维创新班,不再像以前一样教授课本知识,也不再疯狂“刷题”、考试,而是通过自编教材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今年8月16日,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仲红波在接受《半月谈》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山东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8万所、在校生1116万名,约占全国总量的6%和7%。“双减”启动之初,全省共有校外培训机构2.7万家、占全国总数的1/6,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5万家、占全国总量的1/8,培训机构体量庞大。校内外教育治理工作量大、形势复杂,群众期待比较高。而现在,“一年治乱,负担有效减轻”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校内外教育生态明显好转,截至目前,山东全省线下学科类机构15126家,压减了14624家,压减率96.68%,现存502家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完成了“营转非”。

行业“洗牌”后,有像张可所在的机构一样调整发展方向继续坚守,更有像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一样的教培“大厂”另辟赛道。去年7月20日,好未来发布一则“寻找未来大主播”的公告,宣布公司将举办短视频直播大赛,计划于公司内部选拔一支“超能主播队伍”,打造“优秀知识博主”。同时,好未来还将进行三方面探索:一是深入探索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思维课堂、人文创作课堂、编程课堂、科学实验课堂等;二是将旗下ToB业务全面整合、升级为全新品牌美校,为教育行业提供完整的直播、教研、AI系统解决方案;三是探索智能硬件与生命科学等品类。

20年前,新东方因为英语培训成为行业标杆,如今,他们在新媒体平台直播带货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原新东方英语老师董宇辉更是火出圈,他在某平台以东方甄选农产品主播身份注册的个人账号,没有发布任何内容就收获了481万的粉丝关注。“卖的不是货品是情怀故事”“看直播买东西的同时还能学英语”……这样的评价让新东方的老师们迅速成为流量明星,尤其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时常来直播间客串带货,更使其成为新媒体时代教培机构转型的“教科书式”案例。

同样加码硬件赛道的还有作业帮、网易有道等教培机构。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注意到,有道智云先后发布人教有道词典笔、有道听力宝、有道智能学习灯等教育硬件产品;作业帮在“快速试错,快速迭代”原则指导下,先后开发出碳氧自主学习机,进军打印机市场等。此外,VIPKID也进行了业务转型,在内地关停了青少年外教在线一对一业务,转而提供AI课程和成人在线外教一对一业务。

少了学科类辅导班,家长们接送孩子的负担也减轻了 摄影记者 王晓峰

非学科类机构的“春天”

“双减”后的第一个暑假,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沉浸“题海”、奔波于各类补习机构,而是在经历更多彩的暑假生活,体验更多元的教育实践。“双减”政策的出台让k12学科辅导教育遭受重创。也让非学科机构迎来了“春天”。不少此前从事学科类培训的机构纷纷转型为艺术、体育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儿童成长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家庭教育等成为“双减”后的一道风景。

今年暑假,王睿(化名)为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在家门口的一家教培机构报了创客课程。“之所以选择这家,一是离家近接送方便,再就是儿子喜欢机器人,就想让他学点创客课程开拓一下逻辑思维,对以后学习数学也有好处。还有就是这家机构以前是做学科辅导的,现在转型做素养教育,包括创客课程、创新思维等,老师都比较专业,各项目都有明确的、系统的教学计划,品牌影响力也不错。”王睿说。

他陪儿子上了几节课,发现效果不错。比如一节课中学习反作用力的相关知识,然后亲手搭建风力小车进行实验,以此锻炼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加深对力学的感知。“儿子每次上完课回家都会跟我们分享他学到的知识,开学后也打算继续让他学。”

此外,体育、艺术类的教培机构也日趋增长,且生源越来越多。省城西部一家篮球培训机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双减”之后,他们的日子确实比以前好过了。以前家长只顾着给孩子报学科辅导班,他们这种体育项目鲜有人问津。老师们每天都要上街发传单,做各种促销活动吸引客源。有时一个暑假也就招20多个学生。现在不同了,国家对体育、艺术学科越来越重视,家长也意识到体育运动对孩子身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前来报篮球课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一节课45分钟,一般是两节课连上,每节课最多收10人,主要招收3-12岁的孩子。现在新老学员有100多人,除了教授篮球技巧,中间还会穿插跳绳、体适能训练等,这也是我们的课程特色。”

还有一家“双减”政策落地后开业的武术培训机构。负责人陈先生表示,他自己以前是散打运动员,退役后一直在做散打培训。去年“双减”政策出台后,陈先生看到了“机会”,他和几个朋友合伙创办了这家武术培训机构,从“打工人”变成了“老板”。“武术和散打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会遭遇校园暴力或校园霸陵,就让孩子来学习一些基本技巧。目前我们有80多个学员,工作日、周末都有课程。”陈先生说。

当然,非学科类机构也不会“野蛮生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均对非学科类机构有所监管。据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统计数据显示,各地已有9.54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照监管要求采用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对培训预收费实行监管,纳入监管的机构比例达88%。

催生新型补课方式

“双减”后教培机构经历行业巨变,有人选择彻底离开,有人选择换种方式继续坚守。没有了“集体舞台”,很多教培机构的老师转战“家庭战场”,做起了家教,一对一辅导学生。其实,这个职业并不是新鲜事物,且由来已久,只是在教培机构出现了大量的“离职潮”“裁员潮”之后,一些不愿转行的老师又将其推到了大众关注的视角中。36岁的徐坤(化名)曾在多家教培机构做老师,已有13年时间,去年“双减”政策落地后,徐坤所在的教培机构关闭了。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失业”期后,徐坤选择继续做家教。“我有一些同事有的去考教师编制或者公务员,有的直接转行了,但对我来说,考编竞争太激烈,我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比较重,即使能考上收入也不高。如果转行,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我也不太敢尝试。想来想去,我最擅长的还是教书,所以继续干‘老本行’最合适了。”徐坤说。

凭借之前积攒的一些生源,徐坤现在在家里开设一对一辅导,授课安排一点不比在教培机构少。他主要教初中物理,每周二、四、五晚上都有课,周末两天全天有课,每个学生2小时,基本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中午有1小时的休息时间,寒暑假更是忙得不亦乐乎。“都是家长们相互介绍,家长们也是按辅导次数支付费用。有的家长会选择一对一,有的则是两三个学生搭伙一起上,然后他们自行分摊费用。”徐坤说。

而像徐坤一样“改头换面”的教培老师还有不少。不过,这一行为实则属于“暗地操作”的违规现象。业内人士分析,一对一家教辅导大都不签合同,都是口头协议,家长给老师支付费用也都是汇款到个人账户。如果发生纠纷,家长们很难取证,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也曾表示,“双减”政策出台后,一些地区出现了培训机构由“地上”转入“地下”,以“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隐形变异问题,严重干扰政策执行,给改革推进造成阻碍。因此,家长们还是要谨慎选择家教辅导这种方式。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