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朴实无华的话语,却直击人心。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注意到,济南市槐荫区共有各类调解委员会225个,它们分布在辖区各个角落,编织成了一张牢固的调解网,不断把调解服务向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努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近日,记者走进被称为矛盾化解“终点站”的槐荫区司法局,探寻矛盾多元化解的槐荫智慧。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聿荣 杨子葶
槐荫区司法局努力提升矛盾多元化解工作水平
一支热心调解队
“哪里有纠纷调解,调解员就‘流动’到哪里,把纠纷解决在源头,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槐荫区人民调解员所遵循的工作准则。
早在十多年前,为了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槐荫区司法局与槐荫交警大队交通肇事处理中队将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引入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调解,成立了槐荫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
“在调解中,我们以案件赔款一次性到位为主,有效保障受害人的合法利益,同时保障肇事方合理的保险理赔请求以及其他诉求,避免引发后续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据调委会相关人员介绍,道路交通事故调委会坚持当事人自愿原则,将调解工作贯穿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全过程,无时效要求,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大大降低了群众的诉讼成本和经济成本。
调委会出具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有效吗?面对大家提出的疑问,槐荫区司法局给出了答复:调解书受到保险公司等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协议双方当事人均可申请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人民调解协议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不仅有交通事故调委会,还有针对农民工群体的调委会。
2020年9月份,来自江苏南通市的施晓(化名)等9位农民工在济南西部某工地从事腻墙技工,期间用工单位辽宁某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共拖欠其劳动报酬11万余元,多次讨薪未果。焦急的施晓找到了泉诚农民工调解委员会。调委会立即启动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指派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进行调解。经详细了解案情,人民调解员根据案情及相关的证据材料,制定了调解方案,如果调解不成,再通过诉讼渠道解决,为问题解决做好了充分准备。
最终,调解员与用工单位面谈交流,通过耐心地讲法释理、据理力争,用工单位同意调解,并当场签订调解协议。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槐荫区司法局持续推动队伍结构专业化。制发《槐荫区司法局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选聘调解技巧高、调解经验丰富、具有相关行业、专业领域以及法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专家学者进入专家库、人才库、能人库。聚焦调解员同时作为“信息员、普法员、情报员、宣传员”,槐荫区司法局打造专兼结合、以专带兼的过硬队伍;并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头雁效应”,激励基层干部上门入户解民忧,延伸工作广度深度,确保辖区安宁、群众安居乐业,实现各种矛盾纠纷不出社区村居。
槐荫区将调解服务向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
一个智慧调解平台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机制,推动人民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
“2018年底,槐荫区司法局开始在槐荫区应用山东智慧调解系统,以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保障智慧调解系统正常平稳运转。”槐荫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也是自那时起,槐荫区内各调委会开始将智慧调解系统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扎实做好数据信息录入工作与高效分析统计工作,不断提高系统使用率与数据准确性、及时性。2022年截至9月,槐荫区共完成1579件调解案件的录入,调解成功率为100%。
为了能够保障案件不错、不漏、不迟地录入平台,案件录入采取实时发生实时录入与月底收尾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同时,充分利用平台中数据分析统计功能,对纠纷类型、纠纷来源、严重程度、发生地区、纠纷趋势等进行分析研判;提高应对纠纷的能力和化解风险的本领,对潜在的纠纷风险进行实时监测、预警,通过数据分析来防患于未然。
在此基础上,槐荫区创新“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人民调解工作模式,研发法律在线热线服务,由知名律师、优秀调解员在线解答,为群众提供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咨询建议,形成了一厅一网一客户端的服务模式。各调委会开通QQ群、微信群,实现零距离调解矛盾纠纷,近距离服务群众。
槐荫区司法局通过把握智慧调解重点,不断推动矛盾化解科技赋能,打造了智慧指尖调解,将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融入矛盾纠纷化解全过程,打造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指派、研判、调处平台——“槐荫智慧民调”,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次”,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覆盖全区”的网络格局。
一张多元调解网
街道人民调委会和村(居)人民调委会全覆盖,是槐荫区给出的矛盾纠纷调解答案。通过不断健全调解组织网格架构,槐荫区织牢了辖区的矛盾纠纷调解网,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记者了解到,槐荫区重点打造区级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入驻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形成全区矛盾纠纷齐抓共管工作新格局;同时,建立“三级排查”机制,开展社区周排查、街道月排查,按季度进行“春风化雨”“定息止争”“闭合联调”等专项排查活动,从源头上加大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处理。
对于硬件建设,槐荫区按照省级规范化标准,完成了全区16个街道调解室的硬件配置,统一更新标识、标牌、制度,及时更新办公设施,规范建设调解室、心理咨询室等服务办公场所,实现组织、标识、制度、业务、管理、形象“六统一”。
段北街道甘昭新主持的“话语春风”调解室突出诉调对接特点;振兴街调委会聘任省委党校法学教授作为特聘调解员,突出法治引领特点;兴福街道调委会拥有一名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名三级心理咨询师,突出心理咨询特点;吴家堡街道“老郭明理”调解室突出接地气、知明理的特点……结合各街道社区的特点,槐荫区形成各具特色的调解工作集群。
牢固的调解网络,离不开每一个严密的工作链条。
槐荫区司法局通过实行岗位责任制、首问首办制、服务承诺制,保障日常工作开展;实行限时办结制、台账登记制、责任追究制强化有效管理;实行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保密回避制保障群众权益;实行律师介入调解制,全面落实法治思维,有效保障案件质量。
拓展观察的视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一场社会治理的统考。在这场大考中,槐荫区交出了亮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