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实习生 王悦萱
继《蟠虺》之后,跨越十年,由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醒龙创作的第二本考古题材长篇小说《听漏》近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记者了解到,小说以半个世纪以来考古人的生活与命运为经,以青铜器九鼎七簋承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纬,将个人命运、城乡变迁与文化传承、历史演变相结合,通过两代考古人的命运纠葛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城乡变迁。
“九鼎七簋”展现文人风骨
文献记载,西周礼制中,天子享九鼎八簋,称为“太牢”;诸侯享七鼎六簋,为“大牢”。1966年,湖北京山出土了有史以来第一套完整的9只列鼎,一时间轰动文化界,但在出土文物中,礼制上与其相配的簋却只有7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是因故丢失,还是本来就不曾有过?”在这样一个悬念的推动下,刘醒龙用笔下文字讲述了一次文物与人心的探秘求真之旅,其中种种细节生动而富有悬念。
“完整的九鼎八簋虽然成了两周时期的文化符号,不完整的九鼎七簋才是两周时期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作者在小说中如是写道。于是,如何破解“九鼎七簋”中隐含的先秦文化奥秘,就此成了以研究周代楚文化为目标的楚学院专家们一桩重要的历史使命。其中,发誓不碰青铜器的专家马跃之,因为一封甲骨文写就的预警信重回青铜器研究现场,主持九鼎七簋课题组。随着研究的推进,他终于发现人心之神秘,远胜器物:有人视九鼎七簋为进身之阶,有人借职务之便私藏文物,有人以文物设局窥测命运……历史与当下、世情与人心的真实而复杂的面相也一一呈现。“九鼎七簋课题,要探究的不是第八只簋,是天下文人的灵魂。”在小说中,“青铜重器只与君子相伴”的观念得到了反复诠释,随着故事的深入,蕴藏在古老青铜重器上的传统道义和文人风骨得到了完整呈现,也进一步展现出小说心向传统的精神主题。
于是读者可以看到,秉持“情感的温度,不能高于青铜重器”原则的马跃之,一度强迫自己专事丝绸等杂项研究,发誓不再触碰青铜重器,提及“青铜重器”时一律改称“两周重器”。而马跃之等人也将未能早于盗墓贼而发现贵族大墓视作奇耻大辱。这些行为“既不是习惯,更不是自然,首先是一种生命法则,是将退后一步作为前进的最好改变”。借“器”而弘“道”,是《听漏》的叙事主旨。
倾听历史之“漏”
纵观整部小说,“听漏”成为了串联各类事象的关键线索。据刘醒龙所言,用“听漏”二字作为书名,一是其音韵的魅力,二是其中本身就蕴含神秘与神奇。所谓“听漏”,就是“自己用感官,发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破绽。”“有一次,我在家里与孩子们聊起记忆中的听漏工。”谈及“听漏”的具体内涵时,刘醒龙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有十几位听漏工,每到夜深人静之际,就手拿一根铁棒,趴在老旧的石库门地面上,聆听地底下自来水管可能出现的漏水声。《听漏》这一名称正是由此产生。”沉默寡言中,夜深人静时,无人问津处,倾听一根铁棒传导出或干涩、或沉闷的响声,准确搜寻着每一处空洞与孔隙,这在刘醒龙看来,或许正是包括考古工作者、文人学者在内,所有追寻真相之人的生命形态。
于是,一个名叫曾听长的“听漏工”被引入故事中,担负起了打捞历史和人生秘密的职责。如果说以马跃之为代表的学者代表的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那么听漏工则串联起了对真相的追求。这位“听漏工”手拿铁棒,于夜深人静之际游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凭着敏锐听力发现地下管道的漏水声,避免了地铁施工给博物馆带来的可能性危害,并在湫坝找到了埋藏青铜方壶的洞穴,由此揭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跨越二十年的文物写作坚守
作为刘醒龙的第二部考古题材长篇小说,《听漏》在人物及情节主题上与前作《蟠虺》有着较为明确的继承关系。如果说,《蟠虺》揭露的是围绕一件举世瞩目的“国宝”发生的惊天“真假互换”,那么《听漏》则聚焦于考古学界一个较为“冷门”的课题,以更大的时空和更加繁复的人物关系揭示了历史与当下的联系。
“以青铜重器为写作对象,是20年前起的念头,当年的考古和文物,几乎进不了社会上的话语体系。”刘醒龙坦言,自己在2004年关注到曾侯乙尊盘,2014年才写成《蟠虺》。而2014年开始构思《听漏》,2024年才写成出版。漫长的写作对于刘醒龙而言是一个在坚守中逐渐成长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将一颗冰冷的种子放在心里,一点点焐暖焐热,经过漫长的滋养,才能得到想要的收获。”
于是,在《听漏》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油然而发的感慨,“在历史面前,最能体现王者之气的青铜重器非鼎簋莫属。在辉煌的朝代,青铜鼎簋会让这种辉煌更加灿烂。在衰竭的王朝,青铜鼎簋会将这种衰竭衬托得更加残败。”据刘醒龙说,直到写出这几句话来,自己才对“青铜重器”真正有了较深的体察,对青铜器二十年如一日的关注,让原本冰冷的文物变得生动而富有温度。
“人们早已熟知曾侯乙编钟,后来又熟悉了曾侯乙尊盘,藏在博物馆幽深处的九鼎七簋迟早也会被人熟悉。”在谈到自己所写的文物时,刘醒龙表示,虽然这些青铜重器面孔看上去无一不是冷冰冰的,实际上,激情才是它们在历史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无论是写作者还是别的什么人,能够感受到藏在它们身后的激情是一种幸运。”
作者简介
刘醒龙,湖北团风县人,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凤凰琴》《秋风醉了》《大树还小》《挑担茶叶上北京》等。曾获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大奖、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长篇小说大奖等。2011年,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