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莫贪小便宜 远离“快钱”陷阱

2025-08-18 10:50:3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瑞琪 通讯员 韩燕 周梅

 

利用暑假时间兼职,是学生们积累社会经验、锻炼实践能力、促进自我成长的好时机。但由于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社会阅历不足等,许多学生无法正确甄别“陷阱”,被引诱卷入犯罪分子的圈套。

轻信“零风险”

两少年卖卡获利涉嫌帮信罪被查

近日,某技术学校二年级学生小丁(16周岁)在寻找工作时结识“大哥”高奇。高奇在得知小丁的情况后,“热心”地为其介绍了份“几乎零成本,钱到手还特别快”的工作——到多家银行办理银行卡及配套的U盾等,以每张银行卡100元的价格出售给高奇(另案处理)。

担心此举会有风险的小丁摇摆不定,便将这份“发财经”跟同学小乐(17周岁)商量起来。起初,两人也提出过“自己售卖的银行卡可能会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质疑,但高奇拍着胸脯保证“没有什么风险,即便有人拿着银行卡犯法,也跟你们没关系,完全不用担心!”心存侥幸的两人没能抵住轻松获利的诱惑,各自办理了3张银行卡及与银行卡相关的其他设备出售给高奇。

一手交卡一手交钱,高奇如约支付给小丁、小乐各1500元。挣到“快钱”的小乐十分兴奋,更是想到了“发财门路”:同学、朋友都去办卡,给他们一部分钱,自己从中赚取抽成。于是一张、两张、三张……多张银行卡被相继出售。

然而,天上不会掉馅饼。小丁、小乐的银行卡单向流入资金500余万元,经相关部门查实,其中3万元系诈骗资金。两人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下文简称为“帮信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检察机关附条件不起诉

照亮迷途少年未来路

“这方法赚‘快钱’快,进局子也快啊!”小丁、小乐悔恨不已。案件很快被移送至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经审查,小丁、小乐行为构成帮信罪。

“考虑到小丁、小乐都是在校学生,且是受他人引诱参与犯罪,主观恶性不大,案发后认罪认罚,确有悔罪表现,经对其二人进行社会调查,再犯可能性较低,家庭具备有效监护条件,决定对二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承办检察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检察机关一体落实“教育、保护、管束”,在督促小丁、小乐学习防诈骗法律知识,参加“防电信诈骗”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友观、价值观。考虑到两人即将毕业,还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合理的就业规划。据承办检察官介绍,通过帮教,小丁、小乐的法律意识逐渐提升,已懂得如何“用双手踏实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小丁、小乐已回归了正途,但检察官们却并未停止前进的脚步,“让孩子们远离‘快钱’陷阱”,成了他们的头等要事。记者了解到,槐荫区检察院与三家涉案银行召开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制发检察建议;联合公安机关、银行监管部门,共同开展未成年人违规办理银行卡专项监督活动;走进学校、社区组织法治宣讲10余场次,深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建立未成年人银行卡巨额交易信息预警、通报机制,加大对违规为未成年人办理银行卡行为的惩处力度等,斩断未成年人涉罪源头。

(本文中所有当事人姓名均为化名,为保护当事人隐私,部分信息已做模糊处理。)


检案检说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信息网络犯罪高发多发,衍生大量上下游关联犯罪,这些关联犯罪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帮助和技术支撑,反向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多发的重要推手。

日前,“两高一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中指出,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帮信犯罪的被告人呈现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初犯比例高的“三低一高”特点,3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超过80%,2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三分之一。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群体涉案问题突出。

此案中高奇便是利用小丁、小乐法律意识淡薄的弱点,蛊惑、引诱他们出售自己的银行卡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那么,在校学生应当如何避免成为“电诈工具人”呢?

青春无价,法律红线不可触碰!每一次对诱惑的拒绝,都是对自身前途的负责。检察官建议同学们:主动学习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法及其法律后果,可关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权威公众号,不断提升自身的识别和防范能力,让法律知识成为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如遭遇可疑人员接触、被要求进行可疑操作,甚至受到胁迫时,切勿犹豫,应第一时间向信任的老师、家长报告情况,或直接拨打110报警,寻求专业力量的帮助。请同学们擦亮双眼,远离犯罪陷阱,切勿因一时糊涂或贪图小利而成为犯罪分子的“工具人”,毁掉自己的未来!

【提醒】

检察官教你筑牢“防火墙”

个人信息是红线。

银行卡、电话卡、身份证、各类账号密码,绝不租、借、卖!妥善保管,拒绝任何形式的索要。

警惕“天上掉馅饼”的诱惑。

对所谓“轻松赚大钱”、“无风险兼职”等要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涉及转账、取现、购买或操作通讯设备等异常要求时,立即拒绝并举报。

不明链接、二维码莫乱点。

不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不点击可疑的陌生链接,不随意进行授权操作,这些都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设备被植入木马病毒的基本防线。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