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深度周刊】“秋裤村”也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2020-10-26 08:42:0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年来,每当天气转凉,“秋裤”就成了网络热词。泰安的姚家坡村因为专事生产 秋裤等针织产品,由诸多媒体的报道而火起来,成了网红村,被网友称为“秋裤村”。 不过,这里生产的秋裤,也许和你想的不一样。用村民的话说,最大的特点是便 宜,批发价格只有几块钱,消费者也主要针对农村中老年群体。但市场是供不应求 的,姚家坡村的村民也靠着针织品生产富裕起来。

“秋裤村”俯瞰本组图片记者周里实习生郇志同摄
王顺安在展示自家的秋裤
王顺安的家里也做秋衣,他80多岁的老母亲在厂里帮忙

掠影

在其他村庄,太阳下晾晒的是粮食,这里是布。

从高空俯瞰,这里并不特别。红瓦白墙,绿树环绕,华北平原上普普通通的一处村落。如果非要找出一点不同,或许是村中空地上那一片红彤彤的物什,让人看不分明。走近了瞧,原来是红色碎花的柔软布匹延展着摊在地上。村民说,这是些用于做秋裤的花布,刚印染好,天凉了拿出来晒晒,干得快一些。

这里就是“秋裤村”了。

从济南市区出发,沿着S103省道,在泰山余脉中迤逦南行约80公里,就到了泰安市邱家店镇姚家坡村。姚家坡在泰安市东部,距市区不足10公里,因专业加工秋裤,有了“秋裤村”的名声。

姚家坡被宽阔的公路包围,四通八达。一条主干道贯通南北,村头高大的门楼上写着,姚家坡村欢迎您。道路两旁栽着整齐的景观树,二层小楼鳞次栉比。“针织内衣”“针织布料”……地上站着、墙上钉着的是大大小小的招牌,有的只是简单手写、白底红字,大多没有名称。

临近中午,街上少有行人和车辆,村里很安静。一辆电动自行车路过,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声很清晰。“村里370户人家,160户从事秋裤加工,一年生产秋裤5000余万条,年总产值过亿元,秋裤连起来可以绕赤道一圈”。这些挂在村委委员姚涛嘴边上的话,也写在村里的展板上,并被媒体报道。

村子里随处可见晾挂在户外的秋衣裤
村里的不少老年人还能做活
“秋裤村”一景

流程

“从南方厂里进来一些尾料,在家里进行加工,制作出成品秋裤,低价出售。”在姚家坡,村民赵先生用一句话概括了村里的生产模式,“就这么简单”。

“他家有七八个人,产量在村里算是中上等。”记者跟着姚涛,随机走进一座二层小楼,这是村民张峰的家。

小楼刚盖好两年多,一楼被当作车间,二楼居住。推开房门,各式各样的布料和成品秋裤散乱排放在各处。伴着嗡嗡的机器声,七名中老年女性正在忙活。裁剪布料,拼接成型,加松紧带,钉扣叠装,几台马达缝纫机、平缝机,简易的加工流水线快速制作出一件件秋裤。

36岁的张峰做秋裤已经十多年了。据张峰介绍,在姚家坡,村民大多只做秋裤加工。生产方式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地点就在自己居住的房屋。布料来自南方,是大厂剩余的尾料。工人除了家庭成员,大多来自附近村里,大多为中老年女性。

“布料六七块钱一斤,一斤布料有的能出两条(秋裤),有的出一条半。”张锋说,布料是从附近的布料市场选的,而市场的布则来自南方大厂。“从浙江湖州等地拉过来的,都是大厂定单剩下的尾料。这些拉来的布料,主要供给我们村做秋裤。”

便宜

秋裤村的秋裤大多几块钱一条。“价格低”,“低端产品”,村民对这些并不讳言。在90后村民张宽眼里,村里秋裤的“最大特点是便宜”。

“一条秋裤,价格一般在3块8到4块5之间。”张宽说,每条秋裤赚个几毛钱,最多也就五六毛钱,主要是走量。

对此,村民赵先生深有同感。“价格高了不行,人家就是奔着价格低来的。有的客户你涨两毛钱,他就不接受,你只能便宜。不管是做加工还是做批发,都是靠量取胜。”

赵先生原本在济南做建筑工人,妻子自己在家做秋裤,因为人手不够,他也回了家。除了他们夫妻二人以外,他们还雇了五六名工人。赵先生说,做秋裤的门槛低,投个三万块就能干。

“一天1000条,一年保证生产20万条。”张峰和张宽家的产量基本一致。张宽介绍说,年轻村民家里的秋裤产量都差不多。

张峰家的工厂

市场

在村民眼中,如果要为姚家坡秋裤的消费者画像,“农村”“中老年”是两个关键词。村里加工的秋裤多为均码,宽松肥大,最多分为三个号。张宽戏称,秋裤分南方版、北方版和特大版。

张峰说,因为无标无牌,他们的秋裤一般不进超市,率先销往的是各地的批发市场,“搞批发的,赶大集的、赶庙会的都有。”

除了山东本地,姚家坡的秋裤销往内蒙古、东北三省、河北、河南、江苏等全国各地,甚至也有国外订单。“遍布全国,很多都是咱想不到的地方。”张峰说,他的客户大部分是老客户,老客户又介绍新客户,“前几天发了一包秋裤运往武汉,武汉的客户就是北京的一个老客户介绍的”。

“天天做,做完当天就发走,现在是供不应求。”姚家坡的村民根本不为销量发愁,一般也不会出去跑客户,“他们自己就上门了”。据张峰介绍,这两年电商火爆,村里来的电商也很多,“济南一个做电商的客户,每天都会要一些过去。他一天能卖个三五百条。”

尽管电商火爆,但记者走访的村民并无做电商的意愿,张宽解释说,“加工太忙了,没有精力再去搞。”

制约

“历经三十年,辉煌新家坡;屹立泰山东,江北独一家。”在村里的市场门上,写着这样的对联。据邱家店镇的官方介绍,姚家坡的针织加工业始于1982年,已有近40年的历史。

“事实上还早。”姚涛介绍说,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从附近厂里买的剩余布料,再手工缝制,布料小,主要做内衣和小孩衣服,“一天做不了多少,等积攒起来就到济南、泰安的小市场卖,卖得很快。”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了现在的规模。

除了土地流转收取租金外,做秋裤等针织品成了姚家坡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除去花销,剩个十万八万的。”张峰说,做秋裤的工人都是附近村里的中老年女性村民,“按照工种不同,一天收入七八十块钱、一百多块钱都很正常,也不耽误接送孩子。”

“收入还行。”张宽对现在生活很满足,不用出去打工,“方便一点,时间也自由。”

对于以后的发展,因为受原料等条件制约,村民们还是坚持目前薄利多销的路径。“年轻人没有穿的。”说完,姚涛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咱实话实说,和品牌厂商没法比,只能是有什么料子,做什么样的秋裤,但目前的市场还是供不应求,村民的收入也是有保证的。”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王远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