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领读周刊】王昆最新长篇小说《天边的莫云》发表

2020-10-31 12:48:2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长篇小说《天边的莫云》由军旅作家、山东省签约作家王昆创作,发表于《中国作家》文学版2020年第11期,是一部讲述解放军医疗队在青海玉树藏区进行医疗扶贫故事的文学作品。作家王昆以4年援藏经历精心创作全新长篇小说,一改以往铁血硬汉的创作风格,以多级认知,完成一次心灵与信仰的碰撞。新作发表,记者邀请作家王昆、藏族青年作家李静共话新作创作背景及其背后的文学意蕴。据悉,《天边的莫云》将于近期出版上市。

王昆所在医疗队在牧区巡诊中

凝聚4年援藏生活的真实经历

提问:新作《天边的莫云》的创作机缘是什么?

王昆:在牧区,肝包虫病比较严重,这个病很难治,号称虫癌。这些年,虽然牧民生活富裕了,但因为这个病,他们变卖了牧场和牛羊,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然而结果是这个病不一定能治好,因为牧区医疗条件太差,医疗水平整体不高。

2017年起,数支解放军医疗队奔赴藏区,为那里的县级医院进行技术帮带,并对牧区里的地方病,如肝包虫病患者进行拉网式筛查诊疗。《天边的莫云》的故事背景为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莫云乡牧区,与到这里来去匆匆的“游客”不同,我是作为解放军医疗队的一名队员,先后在这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生活了4年。书中有这样一支医疗设备先进、诊疗技术高超的医疗小分队,他们进入海拔5000米的雪域高原牧区,与那里千百年来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以藏医治疗为主的牧民们展开了一场心灵与信仰上的碰撞。

这些年,写“硬”的作品多了,我也在反思自己的创作,我觉得与其号啕大哭,不如转而饮泣,于是,我试着用柔情、平和,冷静来叙事,其实也代表着一种认识,即万物和谐共生的多极认知。

提问:能请您谈谈对长篇小说《天边的莫云》的理解吗?

李静:藏族的一个古老分支格吉部落,千百年一直安静地生活在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山脊。当一支现代医疗队进入后,草场的安静被打破了……作者王昆通过对藏汉之间对生死的态度、信仰差异的理解,娓娓道来。

《天边的莫云》中,主人公东方玉音带领一支医疗小分队深入牧区开展巡诊,随着情节的发展递进,我们如同在现场,走过了辽阔无际的草原,走过了风雪,走进阳光,走进牧民的黑牦牛帐篷里,挨家挨户诊疗、服务,在开展巡诊工作的过程中,医疗队在藏区的生活被作家描写的如此细致,我们看到,这种基于作者知情带来的巨大“真实”感,也在文字之外保留了这片草场本来的模样。

在牧区的日子里,东方玉音深刻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呼应,从而达到内心与人性的呼应,我想,这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四年高原生活,作者深入一线牧区,他见到了太多刻骨铭心的现实情境,所以意识到,不能不顾真实的情境只跟着感觉走,而他最终冷静地看待了这些事实,并完成了自我的内心和解。

是转变,也是作者的一次挑战

提问:新作和之前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吗?

王昆:环境会改变人,也会改变作家的笔触。

当一支现代医疗队进入后,草场的安静被打破了。于是,挑战与冲突无处不在:现代医学与传统藏医的冲突;传统思想和新颖观念的冲突……这些冲突不像军事演习中的困难,无法用“强力量”去解决,而是需要内心上进行自我和解。

李静:看过王昆作品的读者都熟悉他语言中的特定元素:强硬、坚韧、客观、冷峻以及锲而不舍,如《UN步兵营战事》《猎人日记》《六号哨位》等,但在《天边的莫云》中,作家以往的那种冲突、矛盾、紧张、热闹突然消失了,他开始带有一种包容、理解、尊重的情感,并在内心深处进行自我和解。

这对于一个习惯了写火热军营的作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也是较大的挑战。

在牧区,无论人或动物,都是无比淳朴的,没有对错,也没有分明的是非,只有各种生命相互的和解。比如为牧民看病的洛扎曼巴(医生),格云社区里的流浪藏狗,民工老郭种下的每一颗树……人或动物,都具有了“神性”,都是那么的迷人。而东方玉音对高原牧区的那片深情,同样不亚于“神”的力量,她对草场人或动物的理解与尊重,宝贵而具有鼓舞作用。

我想,内心的和解,需要在生命体验基础上对万物存在和谐共生的认识与理解。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正因为有这样的生命经历和牧区体验,王昆才真正认识到了这片草场真正的“美”,才让人觉得《天边的莫云》符合这片高原的特性,说出了“他们”该有的话语。作为一个藏族人,我很感谢王昆这样的描述。

书写要建立在深刻认识基础上

提问:不止于创作,四年援藏生活还让您获得了什么?

王昆:我们都应该感谢这片神奇的高原,四年牧区生活,完全改变了我。我记得最后离开藏区时,当车子刚走上公路,我的手机突然接到几个牧民发来的信息:“王曼巴(医生)你走了吗?再也不回来了吗?”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很久才平息心情。其实,这样的情感迸发,是建立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

丹增喇嘛曾说:“人世间的疾病与苦痛几乎总是由缺乏信仰、没有敬畏造成的——不敬畏大山,不敬畏河流,不敬畏脚下的每一片草叶,不敬畏每一粒尘埃。在我看来,他们很多人都是被欲望推动着活下来……不择手段,迷失在娑婆世界。”这是属于藏民族的语言,但一直感动着我。书中,很多情节也表达出了这一点。索朗央宗斥责洛扎曼巴为生病孩子进行的射箭驱魔法事,认为必须通过科学的治疗才可以解决病情;同样受过教育的格桑拉姆情感复杂,自己也无法决定内心的方向;而老一代牧民次仁央宗和洛扎曼巴则对草场有着千年不变的虔诚情怀……但不管哪种观点,都是大彻大悟的热爱,都是巨大无比的单纯。

提问:作为一部解放军医疗队在藏区进行医疗扶贫的文学作品,您认为它的意义是什么?

李静:作品整体来说还是很棒的。在雪域高原,牦牛是牧民们的生存所在,牦牛的肉、牦牛的奶,以及关于牦牛的话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用各种词语来界定一种淡然的状态时,牧民们总会用“牦牛散步”作为形容,那是他们的词汇,也是属于高原的语言。而《天边的莫云》无疑也给了我们这样一种感觉,当我们在捧读此文时,正如“一只不屑一切的牦牛悠然地站在通往高原的云端公路上”。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见习记者 朱德蒙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